我从警 我快乐
2015-04-21 12:05:18
我从警 我快乐
◇ 通讯员 张红花
怀揣着警察“千里大追捕”、“刀光剑影”、“浴血搏斗”的梦想,2006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自己心目中的圣殿——云南警官学院。经过四年的努力拼搏,2010年10月我怀着满腔的热血进入警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人民警察。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我被安排到了祥云县公安局禾甸派出所,一个边远的农村乡镇派出所的户籍室工作,主管全镇近五万人口的户籍业务。
户籍窗口就是我的阵地
接受业务工作的第一天,面对陌生的人口系统,窗口焦急等待的群众,我一片茫然。抱着不服输的精神我找出了近些年所有办理户籍业务的规范,并逐字逐句的认真学习这些文件,直至把这些规定熟记于心。在具体操作方面,我虚心地向派出所的老户籍民警请教,在他们细心的教导下,我逐渐学会了户籍工作。
每天早上还不到8点,户籍室门前都会排起了一条长龙:“民警同志,请问我的身份证到了吗?我急着办低保啊!”“警察同志,我们结婚了,想把户口迁过来应该怎么弄啊?”……一天又一天的时间就在我与群众问与答、递与接的过程中匆匆而过。
在不知不觉办理业务,和群众的接触当中,我感受到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户口问题,从解决问题后群众的笑脸及一声声感谢的质朴语言感受到快乐。我想说:户籍窗口是公安机关接触群众最多的阵地,户籍民警处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这里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但是群众一句真诚的谢语就是给予我们的最响亮的掌声,他们一个真切的笑容就是送给我们的最芬芳的鲜花!
在为民办事中收获感动
2012年2月的一天中午,辖区一位40来岁的妇女来办理身份证,但是她什么都没带,请她出示一代身份证,她说没有,出示户口簿她也没有。见她神情有点紧张,于是我把她请到值班室,给她倒了一杯水。过了一会儿,这位妇女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她在十九年前外出务工,不小心遇到了骗子,被拐卖到了河南,就一直居住在河南。直到几年前,这起拐卖妇女大案终于告破了,犯罪嫌疑人被绳之以法,她终于回到家了。由于住在山区,直到结婚生子,她都没有身份证,办不了结婚证,孩子的落户也一直搁下了。眼看孩子就快四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这事实在拖不下去了。
之后,我立即根据她提供的个人信息核查,我辖区确实有此人。再联系她被拐卖居住多年的辖区派出所核实情况,她虽在那边居住多年,但一直没有办理户口。再通过深入村组调查村民及村组干部,在社区民警的配合下作了多份调查材料。一个星期后,该妇女的补录遗漏人口材料顺利通过审批。当她拿到户口簿及身份证时,看到她满意的笑容,我也为能给她解决了户口难题而感到欣慰。
一次,一个熟人拿着材料来找我,要我把他儿子的民族成分更改为彝族,因为中考时山区少数民族可以加20分。被我断然拒绝后,他仍不死心,过了两天,他又找到我的亲戚一起来到我家中,拿出现金,再次被我拒绝了。几年里,虽然得罪了不少亲戚和朋友,但我深知必须维护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践行我的入警誓言。
机智抓逃犯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我这个小小的户籍窗口,也是追逃的前哨阵地。
那是2011年初的一天,我跟日常一样,在办理着各项业务。突然一皮肤黝黑的男子出现在我面前,面带笑容,但明显看出来神情还是有点紧张。他带着户口本,要办理身份证。当我把办证人的身份证号码输入系统,点击查询:罗某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他的名字和多年前因非法倒卖木材,在公安机关抓捕过程中打伤森林公安民警。
“逃犯”的字眼在我脑海中蹦出来以后,我顿时感到紧张,但很快又镇静下来。我故意拖延时间,一面让罗某等候,一面迅速将此人信息资料输入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网核对,资料显示该人系逃犯。于是我借口悄悄走出户籍室,向所领导做了汇报,所长立即带领了几名民警和协警来到户籍室。见同事们已经准备就位,我平静地喊出了罗某的姓名,罗某应声未落,就被民警们围在中间。没有搏斗,没有刀光剑影,甚至没有惊扰其他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一个逃犯就落网了。
不知不觉已是参加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了,也当了五年的户籍民警。我的工作没有为群众血雨腥风、舍生忘死,但我热爱我的工作,在烦琐中收获着充实,用行动诠释着我入警时的理想和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