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佤山之行

    2015-04-28 10:27:07

阿佤山之行

弥勒市公安局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虽对这一首曾唱响大江南北的民歌早已耳熟能详,但身为云南人的我却从没有到过阿佤山。

201110月,我和同事是奉命,从弥勒出发,去沧源佤族自治县押解当地警方协助抓获的一名网上在逃人员陈某。

在前往边城的漫长路途中,同行的追逃小组长缤哥电话不停,每次他联系的都是一个名叫李锋强的沧源民警。“锋哥!您到哪里了!您到哪里了!过国门了没有?情况怎样?要注意安全啊!”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李锋强这个名字。看到缤哥那么关切,我不禁十分好奇,李锋强究竟是怎么在国外开展追逃工作啊?

缤哥说,十天前,李锋强在战友们的目送下只身离开国门前往缅甸佤邦山寨开展追逃工作。他凭借此前多次到国外开展工作建立的人际关系,争取到了缅甸勐冒县警方的大力支持,当地警方还专门派出4名荷枪实弹的警察跟随他开展追逃工作。

但在追逃过程中,李锋强既要对自己的身份保密,又要巧妙让缅方群众辨认嫌疑人照片,打听嫌疑人情况。有时为获取一条信息,他得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10多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核实清楚后才返回;有时为查证一条线索,他甚至要在一个地方蹲守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在抓获陈某后,由于缅甸警方没有专门的看守所,为防止陈某脱逃,李锋强就把犯罪嫌疑人带到自己住的屋子里看守,陈某早已进入了梦乡,而李锋强却一夜不曾合眼。

在汽车狭小的空间里待了10多个小时后,追逃小组终于抵达了这个被称为阿佤山的边疆小城。

在沧源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我终于见到了李锋强。他四十岁上下,皮肤黝黑,身体结实敦厚,个子也不高,穿着一套半旧迷彩服,显得很普通。

“各位战友!我们这里是边疆,离你们内地很远啊!一路辛苦了!”看到我们的到来,他迎到门前和我们一一握手问好。从招呼我们就座开始,倒水,陪伴着我们办理各种相关移交手续,直到最后协助我们把抓获的在逃人员陈某送到了沧源县看守所安全羁押起来。羁押工作结束后,李锋强笑着对我们说:“已经有半月没换衣服了,我回家去换件衣服洗个澡再来!”在我们吃晚饭时,李锋强又准时赶到了餐厅,饭桌上他邀请来的沧源战友还给我们唱起了地道的佤族祝福酒歌,当然这当中肯定少不了那首耳熟能详的《阿佤人民唱新歌》。饭桌上,聆听着佤族战友们豪迈的酒歌,感受着边城民警的热情,让我恍然间有了一种家乡战友相聚的感觉,特别亲切。

晚饭后,李锋强又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喝茶叙话。不足10平米的小客厅内,干净整洁,客厅电视柜上摆满了各种荣誉奖状,分别是全国妇联、公安部以及省州公安机关等各级各部门授予李锋强个人的各种奖牌、奖状至少三四十份。从报纸上,我了解到:在过去六年的时间里,李锋强先后23次只身前往山东、内蒙古、湖南、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甘肃省等16个省市,行程6万余公里,孤身深入内地打拐,至今已解救出90余名被拐卖妇女儿童,其中缅甸籍妇女25名,使近百个家庭破镜重圆。

“他每次都是一个人出去,一去多则十天半月,少则也是一两天,他出门在外,我最高兴的就是接到他的电话了,有时候接连几天没有电话,我就几乎睡不着了。每次看到他回来不是抓获罪犯就是替别人找回了失散的家人,想想抓获的罪犯,想想那些失散后又再次团聚的人家,就不觉得苦了!” 一直坐在旁边招呼我们的嫂子的一席话,说得朴实,却也饱含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李锋强告诉我们,他的爱人下岗后就一直在家照顾家人。为了支持好丈夫的事业,让本来可以重新再就业的机会一次次溜走了。多少次,他只身前往境外或出去办案,家里接送孩子上下学、照顾双方父母的重担就落到了妻子柔弱的肩上。李嫂端出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稀饭,李锋强连忙招呼我们吃夜宵,并介绍说这是鸡汁粥,是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最高礼仪。鸡汁粥香味扑鼻,入口即化,暖入胃脾,我们一天的奔波劳累也随即被一扫而光。离开这个温馨的民警家庭时,夫妇俩把我们送到门外很远,还像老朋友一样嘱咐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来家中做客。”

阿佤山的夜静谧、安宁。拜访这户阿佤人家,一种温暖始终萦绕在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