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行300公里去办案

    2015-05-19 11:04:58

步行300公里去办案

张念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昭通到巧家要走两三天时间,那时他才18岁。山道坎坷,让人望而生畏。经过牛栏江时,要弓着身子,手足并用慢慢往下蹭。稍有不慎,就会滑下湍急的牛栏江……

78岁高龄的何光忠老人,见证了昭通公安的发展与历史变迁。

说起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公安事业,老人感慨万千。那些埋藏在岁月烟尘中的戎马生涯,一点点在老人如菊的皱纹里绽放出来……

 

步行办案走到腿肿

“我们那个时候,能读到初中毕业,就已经算是高学历了。也就是因为有了这点儿文化,我才有幸走进公安队伍。”

1937年出生的何光忠老人,出生在昆明宜良农村。1955年时他18岁,正赶上昭通市公安处来宜良招录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到公安部门工作。初中毕业的何光忠,成为了150名年轻人中的一个幸运儿,走进了昭通市公安处,成为一名内勤人员,负责起草撰写简报、信息收集、档案管理等这些与文化沾边的工作。

“每周六前,要将各县上报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上报。当时没有打印机和电脑等办公设备,每周几千上万需要上报的文字信息,全部都要靠手写。”

何光忠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自参加公安工作起,就感到这份工作很亲切、很热爱,充满了一股自豪感。尽管当时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每个人的工作热情都很高。”

1960年秋天的一天,晚上11点钟,何光忠突然接到领导的通知,让他和副处长杨玉凯组成工作组到威信出差。当时,他连是什么任务都不知道。

那时,昭通到威信还都是蜿蜒的土路,坎坷难行。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他们牵的一匹马就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

沿着泥泞的山路,两人一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当时杨玉凯非常心疼这位文职警察,一匹马两人轮换着骑。路上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干粮吃完了,就到附近老百姓家中去随便吃点饭。

“尽管群众都不认识我们,但知道是上面的干部下来了,老百姓都很热情。主动为我们煮饭,将家中最好的饭菜做给我们吃。临行时,我们要拿钱,老百姓说什么也不要。‘我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是你们帮忙,吃顿饭算得了什么,哪还能要你们的钱’。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会买些等价物品或偷偷放些钱给百姓。那个年代都很艰苦,我们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占群众的便宜啊!”

那次的出差,何光忠和杨玉凯一直走到次日下午4点,才赶到了威信县。300公里的山路,走得两人的腿都肿了,连迈门槛时,都是抱着腿才过去的……

 

为改善大家伙食伤脑筋

大米15.7斤,单价0.14元,合计2.20元;包谷73.3斤,单价0.10元,合计7.73元……

说话间,老人走进书房,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了一些很久远的工作笔记、老照片、单据资料和奖状等“老物件”。

其中,一份落款1969110日的公检法食堂物资移交清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说起这些,又将老人的思绪拉回到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昭通市公安处只有一个厨房,能摆放六七张餐桌。每到就餐时间,这里就热闹非凡。尽管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大家的生活条件都不好,但开饭的时间还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

“伙食团的工作可真不好管啊。都说众口难调,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回想当年自己分管伙食团的那段日子,何光忠老人还是感慨万千。

1968年初,何光忠兼管起了昭通市公安处的食堂。那时,公检法各部门还没有独立分开,都合署在公安局办公,每天有近200人在这小餐厅里就餐。当时,单位也没有什么伙食补贴,大家都是自掏腰包,购买了饭票、菜票后,凭票就餐。

“每个人的口味不同,爱吃的饭菜大家就爱打,不爱吃的有时又会剩下。”为了尽力让大家吃好又不浪费,何光忠与3位炊事员可没少动脑筋,不断调整伙食,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为防止浪费,每笔开支都要做到精打细算,“不要说几角钱,就是几分钱都马虎不得啊!”

在代管了一年的食堂工作后,19691月,何光忠进行工作移交时,伙食团结余仅有91.85元,还包含30元的水费收入。“当时的每一笔的收支和结余情况,我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相当详尽。”

 

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1997年,何老从单位退休后,仍然时刻关心着公安部门的发展,发挥余热,为单位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闲暇时,他经常组织单位退休员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以增强退居二线人员的归属感。而读书看报,则是老人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到现在他还保持着摄影的爱好。

“人活着要学会感恩,也要有一点儿精神。在公安部门工作几十年,对公安工作确实感情很深啊。”说完这句话,老人的眼里闪出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