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情唤醒“迷途羔羊”
2015-05-26 11:09:09
用温情唤醒“迷途羔羊”
■记者 张念炜 通讯员 徐 涛
“在针对未成年人在押人员的管教中,如何将依法严格管理和社会帮教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五华区看守所一直探索的问题。近年来,经过不断摸索,看守所形成了民警像‘严父’般规范未成年人在押人员的行为规范,社会帮教力量则像‘慈母’般地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严父’和‘慈母’的有机契合,让孩子们既能接受规范管理,也能在社会帮教中净化心灵,唤醒了这些迷途的‘羔羊’,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昆明市五华区看守所副所长练学腾介绍。
打消孩子们的恐惧感
“每个孩子刚来到看守所,都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恐惧,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感到惧怕。为此,我们实行人性化管理,将未成年监室改为未成年德育教室,从心理上打消孩子们初来时的恐惧感。”
李凤春是五华区看守所未成年德育教室的管教民警。从警以来,有10年都和这些孩子们打交道,对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了如指掌。“这几年,即兴伤害案件较多;而且,一进来就是一群半大孩子。从管教数量上看,以前是一个管教民警负责监管90个孩子,现在则只管教着20个孩子。而且每名民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管理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除了在监室名称上更人性化之外,近年来,看守所在对未成年在押人员的生活方面也给予照顾。不管在餐饮、生活用品和副食品等方面,都根据孩子身体正在成长的实际,给予了更多关心和照顾。”
李凤春说,在日常监管中,民警也根据孩子们的情况,配发了不同颜色的识别服。这样,在一大群孩子中,根据不同颜色的识别服,民警一眼就能看出孩子们的情况,也好及时予以照顾。
“在民警的日常管理中,既要严格管理,让孩子们建立规范的言行;也要根据孩子对自我认知不明确的实际,及时予以关心和爱护,为他们以后指出今后的人生道路。”李凤春介绍。
一对一进行沟通和交流
陈利勇是未成年在押人员的另一位管教民警。
他来这里已经两年半时间了,特别注重孩子的内务管理。他从细节抓起,合理安排他们的作息时间。
“看守所实行的军事化管理,加上集体活动,均能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当形成良好风气后,大家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管理起来就容易得多。”
陈利勇介绍,有些孩子刚进看守所的时候,用自己的眼神和行为表示抗拒。他觉得要让他们认可自己,才会服从管理。因为女儿也处在这个年龄段,为更好地与未成年在押人员沟通,陈利勇经常私下向女儿“讨教”年轻人的思想和想法。
在工作中,陈利勇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要真诚,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热情与自信,但要做错了事,一样会得到处罚。”但是,陈利勇的处罚也十分有趣:要是哪个孩子表现不好,陈利勇就会罚他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坐在大家对面,只能“听”电视而不能看电视。
这种“面壁听电视”的小处罚,让很多孩子改掉了许多小毛病。
加大社会帮扶力量
“因为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和社会诱惑的驱使,这些走入迷途的孩子需要改变的东西很多。而且,这些孩子以后走上社会后,谁来接纳他们,社会力量如何继续帮扶这些孩子,都是看守所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因此,我们一直在筹建一个‘唤醒关怀’项目,希望集结全社会的力量帮助这些孩子。”
练学腾介绍,针对这些未成年在押人员,看守所本着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原则,尝试开展《弟子规》等国学教育的帮教,看守所领导和民警带头宣讲。得到国学教育的熏陶,这些孩子们有了很大变化,也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感悟。“我们将孩子们的信拿给昆二中的同学们看,同学们也很震撼,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后来,昆明市红嘴鸥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落户看守所,帮教效果得到明显提升。“现在,学校教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跟不上孩子的所思所想,一些孩子就排斥学校教育,很容易被社会诱惑所吸引。要想让这些孩子完善这些教育,就要对孩子进行‘唤醒关怀’。”
练学腾说,和孩子们接触多了,从他们的眼神中就能看到很多变化。刚来的孩子很多是充满了怨恨、抵触和惊恐,但来的时间长了,孩子们的眼神里就又充满了欢快、憧憬和灵气。这些,就是监管民警和社会帮教力量带给孩子们的改变。“这些孩子出去后,心里都播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等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他们就再不会走弯路了。”
说到走出去的孩子,练学腾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有次他着急着去打车,司机是个小伙子,居然认识他,说当初就是在看守所里得到改变,出去后自己好好做人,现在靠出租车养活一家人,再没犯过错。
“我们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帮教行列中。希望更多的企业伸出手来拉孩子一把,给他们一个岗位让他们自食其力;希望能建立‘红嘴鸥基金’和‘导航基金’,更多地帮助这些孩子。”练学腾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