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 嫂

    2015-05-26 11:10:12

丘北县公安局 陈

20多年前,经人介绍,一番书信往来之后,一个皮肤白皙,身材窈窕的四川妹子,与云南边疆的熊警官结合了。

“川妹子”姓刘,生性泼辣善良,对人热情大方。十六岁就在家乡拜师学艺,几年后学到了一门理发的手艺。

小刘带着她安身立命的手艺,随熊警官来到了农村公安派出所生活。

觉得一天只煮两顿饭闲得慌,小刘与丈夫商量后,在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内,挂了面镜子,镜前方摆放着一张特制的专供客人坐的理发木椅,打理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理发工作间,取名“四川发廊”。 

小刘没有选择黄道吉日,只是选了一个街天,炸了一封炮仗,低调地开张了。小刘写了一张小海报贴在墙上,说是开业当天免费为百姓义务理发。小镇的街天熙熙攘攘,挤满了赶街的村民。小刘的第一个顾客是一个邻村来赶街的老倌。“姑娘,麻烦你挨我剃个光头。”小刘说:“老人家你请坐。”小刘不紧不慢,左手轻轻扶住老人的头,右手打开电推剪,在嗞嗞的声音下,花白的头发像冬天的飞雪纷纷飘落,头发被剪短后,小刘又打开刮胡刀,灵巧的手把住锋利的刀,在轻盈的刷刷声中,不到十分钟,老人的头就被剃好了。“老人家来洗洗头。”“不用了,不用了,我们庄稼汉的头很脏,回去到河里一洗就干净了。”老人很有礼貌地说。小刘说:“怕啥子脏嘛,怕脏我就不干这行了,何况这是我们理发人的本分呢。”老人不好意思地朝小刘笑笑,把头伸到了洗脸盆旁边。小刘就像服侍自己的父亲一样麻利地给老人洗完了头。老人临走时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冲着小刘笑了笑慢慢地退出了理发室。接下来就是第二个,第三个…… “四川发廊”在小镇和附近村寨几乎家喻户晓,慢慢地,她的生意也红火起来了。

过了几年,熊警官被调到了县级公安机关。小刘也跟着来到了县城。也在县城租了个地点,继续开着“四川发廊”。

有一天,有一个操外地口音约六七十岁的男子走进发廊,说要染发。但他又说他过去曾经有过染发过敏的情况。小刘说:“你一个人出门在外,年纪又大,最好不要染了,万一出啥子事呢。”染发人说:“不怕,出什么事不怪你。”

小刘只好动手帮他上染料。约半个钟头的光景,染发人开始全身红痒。“糟糕!过敏了。”染发人惊叫起来。小刘说:“不行,得上医院看看。”她不由分说地把门一关,引着染发人拦了一辆出租车径直向县医院奔去。

医生说病情有些严重需要住院。小刘主动为染发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安慰染发人说:“大爷,没啥子的,打两天针就好了,你就安心看病吧。”

染发的老人住了两天院就痊愈了,小刘给他结了1千多元的账。

临别时,染发的老人动情地说:“我长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一生走南闯北,还真没有见过你这么好的人呀。”小刘说:“大爷,你不要这样讲,你是我的顾客,在我这里发生的事,我就必须负这个责。”

一次,我的母亲去她那里染发,她知道我母亲脚骨折后刚好,估计难以步行回家,于是她亲自搀扶着母亲,叫了辆出租车,并付了车钱把母亲送到了家中。她的善举,又一次感动了我和我的家人及朋友。

光阴荏苒,又过了几年。她家在县城盖起了高楼。三四楼是她们一家的天地,一楼用于出租,二楼用来开她的发廊。地点虽有些偏,又在二楼,但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她的顾客就像兵营的兵一样,兵营在哪里,兵就跟到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