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蚊帐一把枪 90天走遍54个乡
2015-05-26 11:14:19
一顶蚊帐一把枪 90天走遍54个乡
记 者 张念炜
“1950年7月17日,威信县宣布解放。之后的一个月,威信县公安局成立时,我就成了其中一员,当时我初中刚毕业。那时,公安局总共只有11个人,大家也没有警服,都是穿便装办公,一直到1955年才有了正式警服。威信县的第一任公安局长是何起宁,他是从43师警卫连连长的职位转到地方公安部门的。而我,则是威信县公安局第一任政委。”
82岁的熊瑞弟老人说起从事的公安工作,滔滔不绝。
3个月走遍全县的54个乡
1950年7月17日,威信县宣布解放。之后的一个月,威信县公安局成立时,熊瑞弟就成了其中一员,当时他初中刚毕业。那时,公安局总共只有11个人,大家也没有警服,都是穿便装办公,一直到1955年才有了正式警服。
“当时,我在刚组建的公安局里每天就做三件事,早上去看守所给在押的犯人点名,下午去给他们读报纸,其他的时间就是接受群众投诉。那时,看守所的犯人基本上自己做饭吃,条件好的家属可以送饭,但必须经过公安队的严格审查。”
说起当初的公安工作,熊瑞弟老人用了一个词来概括——艰辛!
解放初期,公安部门要安排人员去全县做一个镇反判定的调查。熊瑞弟背着行李和一顶蚊帐,带着公文包和一把手枪,甩开两条长腿,深入到了威信县的村村寨寨。
当时,全县有54个乡,他用3个月的时间转完了一遍。和当时的农会主席和治保主任逐一核实情况,在密密麻麻的绵纸上,详细记下了所有的调查情况。
这趟任务下来,他人都瘦了一圈。
“虽然那次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我很欣慰,因为我的工作牵涉着很多人的生死存亡,一点都不能马虎。”
熊老的经历比较坎坷,1953年调至威信县公安局秘书股;1956年作为审干对象调至财政科(县财政局前身);1958年被下放至罗汉坝农场,和犯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平时还参与《劳改报》的写作,并负责档案和一些管理工作。
55岁担任第一任县局政委
1959年,新华通讯社云南分社面向全省招聘3名记者,熊瑞弟因为写作功底比较好,幸运地成为新华社云南分社的记者。
当时,年轻的熊瑞弟来到昆明后,还不知道报社地址在哪里,只能坐着黄包车到处打听。找到报社后,当时的社长陈永进对新招录的3名年轻人进行了面试,让他们写了认知思想。因为他字写得比较公整,被留在了总编室。
“那时,我的主要任务是收听新闻联播摘要,将有关云南的新闻记录下来;同时,将老记者撰写得比较好的稿子抄写一遍,交由社长审批后发往北京总社;重要的稿件,每天送给省委领导审批,审批合格的由发报室发往北京……”
熊瑞弟老人在当时的新华社云南分社和云南日报工作了4年后,到1962年,他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才拿着新华社云南分社给的“路条”,回到了威信县公安局。
之后,熊老又经历了很多坎坷,1981年再次被调回到威信县公安局。1988年,全省的县市公安局开始设置政委职位,55岁的熊老担任了威信县公安局的第一任政委。一直到1991年,他64岁的时候才结束了警营生涯。
年过80仍不忘支持公安工作
“年过八十新起点,平安过好每一天,饮食锻炼平常气,生活自理到百年。”
这是退休后熊老写给自己的座右铭,“现在,我耳聪目明,能吃能走,两便通畅,头脑清醒。”爽朗的笑声,在客厅里回荡:“我现在还有22颗坚固的牙齿,再硬的东西都吃得动。每天早上自己做早点,吃了去街上转转;回来吃午饭,休息一会再去街上转;晚上在电脑前看新闻、写日记、写大字,为的就是防止老年痴呆,多享受几年幸福生活。”
在昭通市警察博物馆里,也收藏了熊老捐赠的两张镇压反革命的版面。这些版面,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警察博物馆的公安文物和藏品、资料,以史为鉴,像史诗般顺序描述了昭通公安60余年来所走过的辉煌历程,真实反映了历代公安民警的质朴奇崛和傲骨烈魂,诠释了乌蒙警察‘积薪烧石、战天斗地’的精神。昭通警察博物馆作为警察的精神家园,应该让每个警察知道昨天、了解今天、展望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