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法治思维 化解矛盾纠纷
2015-06-10 13:04:26
运用法治思维 化解矛盾纠纷
——昆明市拘留所为社会和谐提供服务保障
为充分发挥拘留所的职能优势,昆明市拘留所以安全为中心,以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为抓手,开展被拘留人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教育转化了一批被拘留人员,有效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分类管理有了技术支撑
张某因怕自己的违法行为被丈夫知晓,影响家庭婚姻,刻意对办案人员隐瞒家中还有待哺婴儿的情况,谎称自己未婚。进入拘留所后,民警通过关联信息研判,发现张某已婚。经过教育、规劝,张某说出了实情和自己的担忧。通过联系办案单位,拘留所及时将张某另行处理。
近年来,拘留所由信息研判室每天对新入所被拘留人的违法信息进行综合研判、比对,为拘所安全分类列管提供了服务保障,强化了事先预判的技术支撑。同时,改建了矛盾调解室,配置了缓解心情压力的轻音乐,建立了被拘留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档案库。
全所民警齐抓共管,主动开展化解工作,让大部分被拘留人从开始认识不到自身违法危害、扬言报复、不服从管教到最终认识错误、反省问题、遵规守纪、忏悔警示的良性转变。
通讯员 郭 涛
贴心关怀换来理解
因扰乱单位秩序被拘留的老上访户张某,入所后以绝食方式抗议公安机关对他的处理。按照既定转化方案,管教民警每天找其谈话,进行思想疏导;医务民警每天跟踪问诊身体健康状况,及时补充能量;值班所领导轮换对其问寒问暖,关心子女成长和家庭幸福指数。经过大量工作,张某感慨地说:“拘留所的领导和民警比父母还要关心我,我如果继续无理取闹,对不起你们。”出所时,他表示要用理性的方式维权,不再给政府添乱。
昆明市拘留所领导率先垂范、亲临一线,由原来的备勤模式向现在分拘区、划责任,进拘室、定任务,放录像、查履职,常汇总、勤点评的执勤状态转变,强化了全警工作的责任落实。
根据被拘留人反映出的各种矛盾,拘留所及时安排管教民警加强教育管控、提供法律帮助、疏导心理积怨,化解矛盾纠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讯员 高江成
集中点评找出不足
因在昆明市区交通要道乱停放车辆,并阻碍民警执法被拘留的郑某。入所后态度蛮横、情绪抵触、不服从管教。管教民警张梅娟随即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根据郑某的个性特点进行耐心疏导,从法制、道德等方面进行耐心帮扶和教育。郑某解开了疙瘩,配合民警管理,在出所前写下了深刻的认识。
工作中,拘留所民警坚持每天3次餐前集中点评拘室秩序、2次室外活动前列队提管理要求、2次巡查拘室制度落实、2次巡诊问医查身体状况、1次谈话教育解思想问题、1次大课教育授法律知识的“十余次见面”中,收集被拘留人的各类情况。
根据收集到的被拘留人具体情况,拘留所因案会商,研究确定专人进行帮扶疏导、耐心化解,量化民警落实包思想、包安全和包转化的“三包”措施。
通讯员 陈 飚
重点排查不留隐患
被媒体曝光的昆明西站暴力殴打公交车女司机致流产的阚某,入所后心理极端不平衡,拒不配合民警管理,并扬言一分钱也不会赔偿。后在拘留所领导及管教民警的耐心劝导和关心、感化教育下,逐渐敞开心扉,在主动接受了拘留所被拘留人道德伦理等15个专题教育后,对自己的行为作了深刻的反省,并写下了一篇忏悔书。
拘留所将涉及征地拆迁、上访维权、民事债务、邻里纠纷、婚姻家庭、行为异常、新闻焦点炒作等7类被拘留人员列为化解矛盾的重点对象。通过法制和伦理教育,让被拘留人充分认识到有效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和程序,从而为社会和谐提供了服务保障。
近年来,昆明市拘留所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80余起,基本得到成功化解;其中突出案例30余起,化解成功率达100%,得到了各级领导、媒体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通讯员 阮林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