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民警“累”并快乐着
2015-06-16 09:47:17
警务机制变革带来新气象
泸西民警“累”并快乐着
□ 通讯员 邓 铎
泸西县公安局的民警最近有点“累”。这种“累”源于一场警务机制的变革、一套民警评价体系的认定、一个为期三年的培养规划。在这场布局中,泸西县公安局以铁的纪律,全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安队伍。

警务机制变革,基层民警身体“累”
29岁的刘黔原本是泸西县公安局警务保障室的一名民警,自从组建特警作战单元,他的岗位就从后勤二线前移到了特战一线。“我们15名从各部门抽调的民警,已在反恐基地封闭集训80天了,但距离特种作战的标准及要求仍有差距。”
刘黔口中的“反恐基地”是泸西县公安局“金鹰学校”的实体延伸,在800亩山地、200亩水域之上,泸西县公安局兴建起了一所县级反恐训练基地,其中囊括实战射击、400米障碍、高空心理、模拟街区、水上训练等15个训练场馆设施。特警平日长时驻扎封闭训练,泸西县公安局390名民警则需按时分批进行30天的脱岗集训。
“集训下来,衣裤上没补丁,没把棉质T恤洗掉色,那都是没认真训练的!”刘黔介绍,初具规模的反恐训练基地,众多新奇的训练科目,高频率的训练强度让“初来乍到”的民警有些吃不消,但只需稍作适应,大家积极阳光的一面又展露无遗。
“警察的威仪,不单源于那一身庄严的制服,更多的则是规范迅速地对犯罪活动进行严打。”50岁出头的民警吕建存,因为年龄关系免于高强度训练,但他却一语道破了现行执法环境中“警务实战化”作为立警之基的重要性。
自2014年3月创办以实战为前导的“金鹰学校”以来,针对“暴恐袭击、自然灾害、紧急营救”等突发事件,泸西县公安局依托反恐训练基地这一平台,已先后有6000余民警进行了执法规范、警务实战、作风养成三个大项40余个科目的培训,警组协同、民警单兵、执法实战等各项能力均有稳步提升。
评价体系认定,枢纽民警心理“累”
作为全省率先建立县级反恐训练基地的公安机关,泸西县公安局以实战为前导的战训机制完全符合省公安厅深入推进警务实战化的设计意图。因此,今年6月初开班的云南省公安厅2015年送教下基层红河州警务实战培训班将培训地点选在“金鹰学校”反恐训练基地。
这可累坏了泸西县公安局政治处工作的民警。“请各县市教官及时填写培训调查表,12点之前交到我这。”说话的人是沪西县公安局政治处民警李辉。李辉每天穿梭在全州13县市的65名参训教官中,确保警令的上传下达。
忙了培训班的事,自己手上的工作任务也不能落下。“警务实战培训计划8月课程冲突需要重置”、 “禁毒大队的小赵出警时受伤,金鹰学校民警学籍档案记得登记避免缺训扣分”……仅有7人的泸西县公安局政治处民警每天都在高效运转。
今年年初,一套名为《泸西县公安局“民警实绩评价体系”实施方案》的管理办法由政治处草拟出台,有别于常规公务员管理考核办法,《民警评价体系》更紧扣人民警察职业化特征,涵盖了民警执法服务规范、纪律作风养成、体能技能掌控等公安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警种,通过“金鹰学校”精英星的颁发扣减、每级兑换、定期公示,从而摆脱以往简单框架式奖惩,为民警的评先选优、晋级调动、选拔任用营造通路。
三年培养规划,主要领导脑筋“累”
“公安队伍流动纳新现象频繁,一名新警刚到社区也许就能调解矛盾纠纷,刚接手办案发挥才智也许便能破案捉凶。局党委又如何卓有成效地从队伍中发现好苗子?培养好骨干?我们需要一种管理制度行之有效地帮助党委做好决策,给予民警应有的评价及认可。”泸西县公安局局长方伟说。
在此背景下,《泸西县公安局“民警实绩评价体系”实施方案》应运而生,而重要的试点领域便是“金鹰学校”的实战化培训。“实战,要以单兵作战能力为支撑。让参训民警通过一系列培训,从身体心理、战术技能、协同单兵等各个方面都有直观提升,并引入星级量化考核,用鲜明的数据来支撑评价的权威性。”一手创办“金鹰学校”的泸西县公安局政委牟绍龙指明了以点带面的重要性。
为此,泸西县公安局特制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警员培养规划》,这份规划短期力求让全局民警身体心理能力素质有所提升;中期着重打造培养出一批业务技能型精英团队;长期则是以骨干精英为示范,将民警评价体系全面铺开,营造公正透明选拔任用环境,促使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警务机制变革、评价体系认定、三年培养规划……这一系列举措分离却也环环相扣。培养规划是队伍建设的主线和纲领,评价体系则从思想上激励肯定民警,机制变革为理论提供了硬件保障。”为确保整个计划的顺利推行,泸西县公安局领导没少费脑筋,而这一切也正有条不紊地实施中。
这盘很大的棋,既争尺寸之地,也决全盘大局,顶层设计与解读执行让泸西县公安局全局民警有些“累”,但这样的“累”不是病态娇柔的,而是血性阳光的,一支秉承忠诚、担当、善谋、敦行的公安队伍将由此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