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虽小总关情 群众利益无小事
2015-07-10 11:55:54
案件虽小总关情 群众利益无小事
——漾濞县公安局漾江派出所贴心服务群众纪实
□ 通讯员 罗振红
漾濞县公安局漾江派出所以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为契机,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破小案让群众安居乐业
盗窃属农村常发案件,虽然涉及经济数额不大,但它直接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安全感。2014年初,漾江镇辖区连续发生多起盗窃耕牛案件,许多村民面对家里唯一耕牛被盗的事实伤心难过而又无可奈何,有些老人甚至不吃不喝,见到民警便泪流满面地诉苦。面对群众期盼的目光,漾江派出所及时联合漾濞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展开侦破工作。
通过三个多月的走访,民警获得一条重要线索,漾江镇江桥村委会麻地场村民小组村民胡正权有盗窃前科,有重大嫌疑。民警将嫌疑人在盗窃耕牛时留下的血迹送去做DNA鉴定,发现与多年前胡正权在入室盗窃时留下的血迹相吻合。经对案情综合分析后,民警认为胡正权有重大嫌疑,决定对其重点侦查。
狡猾的胡正权因为盗窃过多,早已成惊弓之鸟,从来不在自家房里的床上睡觉,晚上不是在山上就是在牲畜圈楼上睡,而且从来不睡到天明,民警多次开展抓捕未果。最后,根据可靠线索,民警在胡正权家附近彻夜蹲守,于黎明时分将睡在自家圈楼上的胡正权成功抓获。经讯问,胡正权对自己连续盗窃耕牛的系列罪行供认不讳。
2014年以来,漾江派出所侦破、调解、救助群众等达250多起,为群众安居乐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办小事为群众排忧解难
荨麻箐村委会地处崇山峻岭之中,进入雨季便交通阻断。2013年11月,漾江派出所社区民警在开展日常走访时发现,荨麻箐村居住着一名昭通籍男子,该人自称蒲运斌,无任何身份证件。民警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得知蒲运斌自1994年来到漾濞后便一直没回过老家,也从未和家人联系,现已在漾江镇荨麻箐村委会成家,但未领取结婚证。通过采用人口信息系统查询比对及发函至当地公安机关确认的方式,民警最终查实该男子名为蒲运云,系昭通市巧家县洗羊塘村公所绿阴塘社人,并及时为其办理了省内户籍网上迁移业务。当蒲运云拿着居民户口簿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感激地连着说了数个谢谢。
今年5月10日,漾濞县皮肤病防治院负责人到漾江派出所称,有位75岁的麻风病老人没有户口,说不清自己叫什么名字,只知道自己好像叫雷朝相,因老人年事已高且无亲人,从来没有申领过二代居民身份证,导致现在无法领取福利,给老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派出所及时组织民警到皮肤病防治院,在详细了解老人的生活轨迹和目前的生活情况后,民警又到村委会了解老人的情况,并查询派出所的原始户籍材料,最终查实老人名为赵顺福。派出所为老人申请补录户口,帮助老人解决了户口问题所带来的生活困难。同时考虑到麻风病人因为长期得不到身边群众的理解所带来的身心困扰,民警联合村干部主动向群众讲解麻风病常识,及时消除群众对麻风病的传染顾虑以及对麻风病人的排斥心理。
据了解,漾江派出所还为韩金英、王吉妹、黄水兰、罗菊香等人及时补录了户口,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巧调解促社区和谐平安
地处漾濞、云龙两县交界,海拔近三千米的雀山村民小组是一个彝族村落。那里地属高寒山区,交通不便。当地人大多不熟悉普通话,文化法律知识薄弱且民族意识强烈,不通晓当地民族语言为民警调解纠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民警们迎难而上,学习当地语言,同村民交朋友。
今年1月2日,雀山村民陆学香报警称她家的山羊被同村的字福生给毒死了,派出所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勘验调查。原来,1月1日字福生对自家地里的核桃树施化肥(尿素),第二天陆学香在字福生地里放山羊时,3只山羊误食地里的化肥(尿素)后中毒死亡。两家人在现场争吵不断。民警用当地民族语言和专职协警巧妙利用当地的风俗民情,融合法律知识耐心地向当事人分析案件,同时联系当地的村干部,并请来本村具有说服力的长者进行协调。最后字福生和陆学香现场达成协议,由字福生补偿陆学香700元,陆学香不再将牲畜放到字福生家的围栏内。通过民警的巧妙调解,有效促进了社区的和谐。
知民意演绎警民鱼水情
漾江镇山区面积大,人员居住分散,特别是阿家村、坪尾村、雀山村、普坪村一带的进村公路均为胶泥路,进入雨季,断树拦路、警车陷入泥潭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能够顺利到达现场,民警出警时经常携带锄头、砍刀等工具,并随时准备换上胶鞋徒步行进。
漾江派出所所长杨贵和兼任阿家村、坪尾村、雀山村、普坪村一带的社区民警。在工作中他平易近人、心系群众,总是耐心地为群众调解每一个矛盾纠纷,经常深入偏远社区了解民情,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大哥”。因为时刻为群众着想,全心全意解民忧,也使得他成了社区里的“威望者”。在荨麻箐、抱荷岭、雀山一带社区,发生矛盾纠纷,只要“老大哥”去,群众都会听“老大哥”的,因为“老大哥”时刻为他们着想,会全心全意维护他们的利益。
不便的交通,使身在大山深处的儿童经常缺少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在出警时,杨贵和总会不忘给孩子们带上他们所缺的物品,书包、小人书、几支笔等。“这些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对孩子们却可以带来很大的帮助,也是我们能为他们的快乐童年能做的唯一帮助,孩子们的快乐笑颜不正是我们的心中所盼吗?”杨贵和说。
但对自己生活在20多公里外县城的3岁儿子,杨贵和却充满了愧疚。“爸爸,你又骗我,没来接我放学,爸爸你又骗我没有来给我开家长会,爸爸你的自行车我为你锁上了,等你回来我们一起骑,等你回来我们……”这是杨贵和父子俩对话中经常出现的话语。每次打完电话,杨贵和便对着同事笑笑说:“没办法,孩子小不理解。”那笑容诠释了一个父亲的无奈和愧疚,同时也显示出了对于肩上责任的那份忠诚和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