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大牯子”
2015-07-17 10:01:02
记忆中的“大牯子”
南华县公安局 普金华
我们村子坐落在南华县红土坡镇与五顶山乡交界的礼舍江南岸,是一个至今只有100多人的小山村。
从我记事起,我们村中就有10几头“大牯子”(公牛)耕田耕地。“大牯子”的劳动工具就是犁和牛担子。
“大牯子”的名字是:大乖、黑乖、红乖、白乖、花乖、小愣、红愣、黑愣、画眉、乌拉。它们的名字是驾驭它们的人根据它们的体形、毛的颜色以及脾性给它们取的。
10头“大牯子”共分为5驾,生产队长分配5名18至50岁之间的男人,每人负责一驾,当年在我们那样的山村,除了礼舍江和一街河边上有部分水稻田外,大部分是山坡地。 “大牯子”们虽然是牲畜,其实它们也“懂”人话,耕田耕地时,它们会按照人的“指挥”行事。
用“大牯子”耕田耕地时,是根据田地的所处位置和长度或东西或南北来回犁,每当到了田间地角就要180度回头,整个过程需要牛走得很平稳,又要走得很规范,如果牛走得不规范,要么重复犁,要么犁峁了。特别是犁坡地时,如果需要往上一些,驾驭它们的人就吆喝“上些、上些”。如果需要往下一些,驾驭它们的人就吆喝“下些、下些”。如果需要正直的向前走,驾驭它们的人就吆喝“直走、直走”或是“踩沟、踩沟”(要求其中一头牛踩着上一趟犁出的犁沟走)。如果需要牛靠近田(地)上埂或下埂,驾驭它们的人就吆喝“挨着、挨着”。 如果需要牛停下来,驾驭它们的人就吆喝“站着、站着”。牛即按照驾驭它们的人发出的口令“令行禁止”。每当回头时,驾驭它们的人会唱着“ 噢——回来——挨着——噢——回来——挨着——噢——回来”的“牛歌”,牛像听到一曲美妙的音乐,会很听话地从上方左后转弯或右后转弯回头后继续向前,循环往复,直至将一块田(地)耕完。
村中有一位人,“牛歌”唱得十分动听,他在田地间赶着牛边犁边唱,总是乐此不疲,唱的还是高音,凡春播秋种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能听到他的“牛歌”。
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与放牛分不开,几乎与牛一起早出晚归。读小学以及半农半读初级中学时,每当周末或是放假回家遇上春耕生产,就会被大人叫去“点种”,即端着一个盆或提着一个小提箩,里面放上包谷子种,跟在一驾牛后面,在犁出的犁沟里面点上子种,等第二趟犁回来时子种即被覆盖,叫做“跟牛点”,循环往复,直至耕完点完。如果遇到刚教犁的“小牯子”(生牛)与“大牯子”驾在一起犁时,还会被大人叫去用一根绳子拴在“小牯子”头上在前面牵着,实际上是让“大牯子”带着“小牯子”学会耕田耕地。所以我时常与“大牯子”们打交道,就对它们比较了解,天长日久就对它们产生一种崇敬之情。每当看到这些“大牯子”,就想着自己未来的人生也应该像这些“大牯子”一样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任劳任怨,对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
后来,我当了兵,我时常想起我们村中的这些“大牯子”。没多久,中国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听说村中的这些“大牯子”也分到各家各户了。但包产到户后,村民们还是把这些“大牯子”一驾一驾地拼起来犁,继续着它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