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证沧桑巨变

    2015-07-24 09:22:05

一名在勐海公安战线战斗了33个春秋的老民警,深深体会到基层公安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证沧桑巨变

通讯员 王建敏

办公硬件设施今非昔比

1982年,我与其他39名青年考入勐海县公安局。当时,局机关只有一幢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每个办公室内安放了三四张桌子。人走在楼板上,楼板“嘎嘎”作响。办公室紧张,仅分给缉毒队二间办公室,其余的民警分为三个分队下到了勐混、勐遮、象山三个乡镇。

此时的各乡镇派出所(除勐遮派出所外,勐遮镇原为南峤县)也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只能与党委、政府挤在一起办公,房屋大多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几人挤在一间办公室。1983年,我被抽到勐混派出所参加“严打”战役,当时勐混派出所仅有一间办公室,一分为二,里间是户籍室,外间是摆了3张桌子的办公室。派出所最缺的还是警力,工作忙时,只好请政府工作人员帮忙守电话。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公安机关一年一个新变化。到目前为止,各派出所都有了单独的钢筋混凝土建盖的办公室,同时建盖了民警住房,并对所内环境进行了绿化。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五小工程”建设,派出所有了自己的小伙房、小浴室、小健身房,小洗衣房,小阅览室。派出所还有专门的炊事员,民警下乡回来随时都有热水洗澡、有热饭吃。走进派出所,首先看到的就是统一的外观标志,宽敞明亮的办公室。

局机关在新址上建盖了主楼为10层、附楼为5层的办公大楼,目前已全部完工,等待搬迁。

 

科技让公安工作如虎添翼

上世纪80年代,公安局总机室使用的是人工交换机,每个股室和派出所只配备一部手摇式电话,无论是各股室联系工作,还是打外线电话,一律只能打到总机,由总机接转。特别是打到乡上的电话,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至乡镇,若对方是信号不太好的边远山区,得打上好几个电话。90年代初,传呼机开始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工作,但如果民警在外,一旦接到传呼,只能四处找公用电话。现在,原来使用的人工交换机,早已由数十万元的PAS110报警系统代替,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配备了基地台、车载台和对讲机,全局民警手机开通了“警务通”,24小时开机,让民警之间,民警与群众之间的联系都十分方便。

1992年至2005,我负责勐海县公安局的文秘工作,当时只有一台铅字打印机,材料多时,我只好守在打字员身旁,等着她用那台铅字打印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在蜡纸上,出一页,我校对修改一页,然后自己弯腰手推油印机自推自翻,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印好数百页的材料,常常感到腰酸胳膊疼。内勤统计报表、查找资料完全是手工。1995年,勐海县公安局有了第一台电脑,随后又有了油墨速印机、复印机、一体机、喷墨打印机、彩色打印机。现在勐海县公安局民警电脑拥有率达到100%,建成了公安四级网,公安专网覆盖率100%,全部实现光纤连接,搭建了信息应用平台,信息应用在户口管理、民爆物品管理、车辆管理、网上追逃等工作领域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安工作科技含量提高,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延伸,使公安工作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许多文件材料靠网上传输,大大减轻了文秘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勐海县公安局配备的单警装备民警配发率达到100%,单警装备内装警棍、手铐、急救包、强光手电筒、催泪喷射器、防割手套、多功能腰带、警用水壶、警用制式刀具等9种器具,大大提高了民警的自我防护能力。

 

交通工具日益改善

记得我们刚到公安局时,全局仅有一辆“北京212”吉普车、一辆“长江”边三轮摩托和一辆“幸福”二轮摩托车及为数不多的自行车。外出调查取证大多数是靠步行或骑自行车,大家把自己的两条腿戏称为“11号汽车”,而所有派出所的交通工具就是几辆破自行车。

1983年,巴达乡一个山上发生一起焚尸案,我被抽调参加案件的侦破。因为唯一的一辆吉普车还有他用,只好一早把我们一行4人送到西定山脚下后返回。我们从小路步行向现场出发,当时正是雨季,山高路滑,有时可以说是一步一步地爬行,走到巴达边防派出所时已是晚上7时,最糟糕的是当时大家以为几天就可以回来,都没有带换洗衣服,不想这次一去就是12天,调查全部靠步行,大家的衣服是干了湿,湿了干,身上一股酸臭味。

车辆紧缺,给公安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由于没有专用的车辆,看守所的犯人需要投入劳改场所,只能坐班车,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安机关的交通工具开始增多,1985年,配备了囚车,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派出所配备了北京吉普车,再后来警用二轮、三轮摩托、“三菱”、“桑塔纳”、“帕拉丁”、“丰田”等警用车辆大量配备给公安机关。现在只要接到报警,出警时可以用“风驰电掣”来形容,真正实现了出警快、赶赴现场快,为及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案(事)件、抓捕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快速反应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