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云:巡逻路上不言苦
2015-07-24 09:10:21
唐建云:巡逻路上不言苦
通讯员 王晓云
云南十八怪:“米线人人爱”。对于“米线”,每个云南人都有一种莫名的情节。在昆明市大观路上就有这么一位绰号叫“米线”的民警,他就是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巡警大队车巡中队巡长兼大观楼派出所副所长唐建云。说起“米线”来,全所民警都能侃出一通“米线”哥——唐建云的不凡经历。
“米线”百搭
有人说巡逻民警是“边缘”警种,干的工作是拾遗补漏,论侦查破案比不上刑侦民警,论社区面控制比不上社区民警,工作面广、事杂、性质简单,但“米线”哥——唐建云却认为,正因为巡逻民警天天和群众打交道、深入辖区机会多,渠道广,在服务群众方面反而机会更多、要求更严。他不仅抓住每一次巡逻防范的机会熟悉辖区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还成了辖区里人尽皆知、老少咸宜的百搭“米线”哥。
自2009年唐建云调整至大观楼派出所任副所长兼巡逻防控中队长以来,他就一直坚持每周必须下两次社区,每次他都不忘随身携带两盒警民联系卡。自2010年到2014年底,“米线”哥唐建云散发出去的警民联系卡就达到3800余张,而他的手机也从此成为了辖区的“警务热线”,一天到晚响个不停。
去年3月,唐建云在巡逻过程中了解到,家住白马小区的王文华大娘家有个30多岁的女儿因患有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无法前往派出所换发二代身份证。对此,唐建云记在了心上,硬是把户政窗口的民警和人像采集设备带到了精神病院,为王大娘的女儿照相、填表,跑到居委会办理相关材料。最终,为王大娘的女儿换发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老人十分感激,多次带礼品到派出所答谢,都被他婉言谢绝。老人感动地说:“我一次派出所都没跑,就把孩子的身份证给办了,唐队长真是咱们人民警察的好榜样。”
从此,“米线”哥也成为了辖区群众心目中老少咸宜的百搭“米线”哥。
仅仅2014年,唐建云就带领中队民警进社区走访群众285人次,为群众提供咨询310余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6件,而他所负责的巡逻防控工作也实现了刑事、治安警情双下降,辖区发案率下降10.63%的好成绩。
“米线”有料
自昆明市公安机关推行信息化建设以来,“米线”哥唐建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他带领中队民警不断探索新方法,重点研究视频监控作战技战法,深度挖掘、科学研判、精确指挥,取得显著效果。
为进一步解决勤务指挥室与一线巡逻警力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手段单一的问题,唐建云通过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利用微信平台具有的“传递信息快、互动性强、兼容性大”等特点,精心打造了大观楼派出所“防控微信圈”。依托“微信”即时通讯软件,在勤务指挥室与街面警力之间建立快速高效的互动指挥体系,有效破解了难题,在打防“两抢”犯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防控微信圈”建立以来,派出所发案率下降15.8%,实现了连续两年接报的21起两抢案件全部破获的优异成绩。
去年9月至10月间,大观楼派出所辖区鱼翅路“红联农贸市场”连续发生4起抢劫案件,数名女性受害人先后被一伙男子抢劫金项链等财物,涉案金额万余元。案发后,派出所迅速启动“两抢”专案应急机制,以勤务指挥室为枢纽,依托“平安城市”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巧用图侦研判“三项技战法”,成功破获该系列抢劫案,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5名。
在前期防控微信圈建立的基础上,唐建云要求派出所在接报“两抢”警情后,监控民警要第一时间利用所内的350兆对讲机及“防控微信圈”同时向街面巡逻警力、移动警务亭、卡点、便衣抓捕组通报案发地点、案发时间、嫌疑人特征等相关情况,及时调整巡逻车、机动巡逻车、徒步巡逻组巡逻路线,提升快速反应打防效能。警情通报机制建立以来,进一步整合了派出所街面巡逻防控力量,在历次接处警模拟演练中,派出所从原来的接报警6分钟2辆巡逻车、1批巡防队员赶到现场,提升到5分钟内3辆巡逻车、3批巡防队员赶到现场,出警效率实现了两倍增长。
“米线”会飞
作为在巡逻防控岗位上干了10多个年头的老巡警,唐建云深刻地知道:争分夺秒,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于巡逻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去4月8日18时,辖区发生一起绑架人质案:一男子持菜刀劫持了一名路过的女子,要求得到某单位领导的接见;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将对女子不利。气氛一度十分紧张。当天正是“米线”哥唐建云带班,接警后,虽然正值下班高峰期,但他也仅用了4分钟就赶到了现场,站到了持刀男子的对面,第一时间安抚他的情绪,保证人质安全。
在随后的工作中,唐建云张弛有度地对持刀男子开展工作,通过聊天拉家常和递送矿泉水等方式,分散持刀男子注意力,削弱男子对立情绪,为果断处置赢得时机。经过1小时的对峙,唐建云和待命的特警队员发现持刀男子神情有所松懈,菜刀一度离开了被挟持女子的颈部。说时迟、那时快,唐建云和守候在现场的特警队员们一拥而上,将持刀男子制服,安全解救出人质。而搏斗中,唐建云却被持刀男子刺伤右手拇指,血流如注。
此后,唐建云又多了一个新绰号——会飞的“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