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四招”破解治安难题
2015-07-31 11:30:50
西山“四招”破解治安难题
记者 刘 萍
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大观楼派出所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基层基础工作,着力提升“核心战斗力、治安控制力、反恐处置力”,持续提升派出所打、防、管、控综合职能,为辖区群众创造了一个安宁、祥和的治安环境。
科学划分 立体布警
大观楼派出所辖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具有“城村交错、人口分散、治安复杂”等特点。为此,派出所以辖区三横(西园路、近华浦路、二环西路)三纵(鱼翅路、丹霞路、大观路)主干道路为基本框架,精心规划警务“网格”。把巡更打卡点、移动警务厅、流动堵卡点、巡逻车定点位置,以及保安联防巡逻路线、机关业务大队帮扶巡逻路线合理填入防控网格内,使静态防控与动态巡逻“无缝对接”,实现辖区内重点区域巡逻防控全程覆盖。目前已确定6条必巡线路、建立巡更打卡点6个(每小时签到1次)、设立流动堵卡点2个、组建了5支群防群治队伍。
民警主动争取街道办、居委会、村小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从人防、物防、技防上增强“小网格”的防控能力,目前,共建立健全护村队、护校队、红袖标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队伍12支,在各社区单位、村组领导、物管人员、水电气配送人员中物建治安综合“信息员”120余人。
派出所还规定监控室民警每月必须进行路面巡逻1次,实地熟知每个探头的编号、位置及探头附近现实情况。对重点路段、交通要道口和重点发案区域,每5分钟巡查一次;对一般路段、一般区域,每10分钟巡查一次;对发现有苗头性或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准确定位,与路面警力互动协作,形成抓捕合力。
初级初研 图侦作战
今年3月24日上午,受害人鲁某被一名骑电动自行车男子暴力殴打后抢走现金150元和价值2400元手机一部。勤务指挥室民警根据受害人提供线索,迅速调取视频监控图像锁定嫌疑人特征,并利用手机“微信”将嫌疑人体貌特征下发至街面巡防警力。3月27日5时30分,当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出现在派出所辖区时,被便衣民警立即抓获。
这是大观楼派出所运用科学手段快速破案的一个实例。根据“每案必研必落地”的工作要求,派出所组织专人进行“视频调取、话单申请、基站采集、综合查询”等基础研判工作,并通过派出所网页警情通报栏、运用“防控微信圈”等方式将每日初级研判产品及时通报给社区民警、刑侦民警、联防队员和视频监控值守人员,既在勤务指挥室与街面警力之间建立快速高效的互动指挥体系,又增强情报信息引领打防工作的针对性,为打防“两抢”犯罪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章立制 科学考核
为稳步推进日常管理工作,派出所勤务指挥室依据各警区实际情况,将警情防控常量、信息采集、案件查处、流动人口、重点人口管理等社区警务工作任务目标逐一量化,并制定大观楼派出所常态化考核办法,实行“周通报、月考核”。
按照考核办法,每个警区每月实现周零接报的就给予奖励,超出每月核定常量的按起数扣除考核奖。值班组则实行竞争式的防范工作机制,按平均日接报量排名,接报较少的前两名和未接报两抢警情的给予奖励,接报两抢警情的扣除考核奖。
而社区中队则每月必须采集维稳信息3条;社区民警和社区协管员捆绑,每周每人必须完成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50条。全年的简易程序案件和一般程序案件、消防案件任务量化到警组,进行周通报、月考核。行政案件的办理主要以未按规定登记旅客信息、未按规定申办居住证、违反消防规定等几类为主,以此来督促民警加强对辖区内场所、人员的管理力度。
针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管理,派出所实行分色管理,将有违法犯罪前科的人员标注为红色;长期无业、属于重点地区的人员标注为黄色;家庭成员固定,收入稳定的人员标注为绿色。对于红色人员要求社区民警定期入户、定期查验,做好动态管控,保证人员情况信息的准确、鲜活。
打防结合 标本兼治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全所民警通过集中清查、强化重点区域整治、提高群防群治能力等多种形式,切实开展源头防控工作,实现挤压犯罪空间、有效控制的目标。
派出的所还制作发放流动人口循环登记本,要求出租屋房主如实登记租住人员的基本信息,每周派出所将循环登记本收回对登记信息进行录入比对。今年以来,通过循环登记本,派出所共采集租房人员信息925余条,比对前科人员信息1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