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乡警营里的“退伍兵”

    2015-07-31 11:33:47

茶乡警营里的“退伍兵”

通讯员 李兴文

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在普洱茶的故乡宁洱,他们脱下“橄榄绿”的军装,换上“藏青色”的警服,以军人的优良作风战斗在维护茶乡社会稳定和安全的第一线。目前,宁洱县公安局在职民警复转军人共有17人,还有更多的协警人员曾经接受军营的洗礼。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敬业爱岗,甘于清贫,乐于奉献,默默无闻地为茶乡的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张金才:国保战线上的“老黄牛”

来自山东省定陶县的张金才,现在是宁洱县公安局国保大队的一名三级警长。从2000年,他就发现患有糖尿病,一直坚持靠打针吃药控制病情;2012年体检中发现患有肺癌。面对病魔,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心态,除了用少数时间配合医生治疗外,其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197412月,一个未满18周岁的山东小伙子响应祖国号召,来到边境服役。1982年,他从部队转业进入宁洱县公安局。鉴于他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作风,组织把他安置在政保科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0多年,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履行好一个公安民警职责和义务。

在毒品案件侦查中,他多次假扮“大老板”深入毒穴接洽、侦查,破获多起贩毒案件,缴获毒品近百公斤;在邪教防范和打击工作中,他深入农村村寨、社区摸排获取线索,查清非法宗教的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

19936月,禁毒部门获取一条贩毒线索,一国际贩毒团伙拟在景谷县贩卖一批毒品。为查清案情,张金才深入交易地点化妆侦查。他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与毒贩接上头,见来者是外省人,毒贩立即降低了警觉。他顺利查清了毒贩参与交易人数和毒品数,在战友的配合下抓获了4名缅甸籍贩毒人员,缴获鸦片12公斤。

近年来,由于身体原因,组织上没有过多地安排他工作,但他始终坚持走基层、访群众,把收集社情民意作为主要工作。每天不仅按时到办公室报到,还坚持每天在休息时间走访县城周边群众,主动了解群众诉求,疏导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协助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

 

李光忠:新农村里的连心人

明年就要退休的李光忠是宁洱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1986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宁洱县人民武装部工作,1996年调入宁洱县公安局,在内保科、经侦大队等部门工作。2013年参加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李光忠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离不开胰岛素和降糖药,每次进村都要背着个装有药物和针水的小挎包。刚驻村时,群众还以为这是一种城里人的时尚,时间久了群众才知道那是他真正无法摆脱的“包袱”。他把自己的驻村当做家,为了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做好各种工作。

20143月,般海村正在开展“农转城”工作。为了赶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他起早贪黑与村干部一同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宣传动员。一天,他远在景洪市的弟弟打电话来说老母亲摔了一跤住进医院,想见他一面。当时,李光忠正扎在寨子里,忙得抽不开身。通过电话了解母亲的病情后,他忍着悲痛对弟弟说:“眼下工作任务紧迫,暂时不能离开岗位,等工作稍微轻松时,我一定抽空回来。”就这样,他直到把工作任务完成才回去看望住院的母亲。

群众利益无小事。李光忠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应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熟知法律知识帮助群众、服务群众。在宁洱镇般海村大新路村民小组,唯一的文化活动室在地震中被震塌后,因缺乏资金一直未能修复,群众各种文化活动只能在稍微宽阔的露天院场上进行。李光忠获悉情况后,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筹资21万元建成一幢钢混结构的活动室和篮球场投入使用。

在李光忠驻村的村寨,群众经常看到他走村入户的身影。不管是农村常见的争田夺地、还是家庭中的赡养、虐待,他总是随时出现在调解的现场,被群众誉为“警民和谐的连心人”。

 

戴文武:老兵甘当新战士

在宁洱县公安局,戴文武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兵新战士。3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他坚定的思想理念,锤炼了意志,锻炼出健康强壮的体魄。2014年,他进入宁洱县公安局,被分配到距县城50多公里的一个山区派出所工作。

“不管是单一的训练站岗,还是复杂多变的群众工作,都应该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戴文武在工作笔记中这样写到。

谈到短暂的从警经历,他说:“基层公安工作让我认识到,只有把工作前移,深入了解群众、诚心帮助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公安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戴文武到派出所后,很快就走访了全乡大部分村寨,了解了大量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调解了多起矛盾纠纷,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还算是比较合格;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还需作出更多的努力。”谈到今后的打算时,戴文武说:“今后我还要一如既往地把部队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勤思好学的作风带入警队,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并应用到服务群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