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庆创新社区警务管理新模式

    2015-11-13 10:19:58

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 实现“社会治安社会治”

迪庆创新社区警务管理新模式

通讯员 董兆和

迪庆州公安机关结合藏区具体实际,充分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发挥基层公安机关的主观能动性,发动群众,以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社规民约为抓手,逐步实现“社会治安社会治”,以小区域的稳定确保大区域的稳定,以“基层公安基础的夯实促进整体公安工作”的思路,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藏区实际情况的社区警务模式。

 

推行社区警务模式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居民分散,交通不便。按照现有的警力数概算, 全州平均每一位民警管理约30平方公里的辖区,且辖区内多是高山峡谷,民警出警耗时费力。

近年来,通过公安机关持续不断的努力,迪庆藏区稳定形势整体可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在持续稳定的背后,全州公安机关也面临着管控工作难到位、发现能力跟不上的危机,探索一条符合藏区实际的警务模式势在必行。

20121217日,迪庆召开全州派出所工作会议,开始在全州范围内开始推行藏区社区警务模式。出台了《关于加强派出所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派出所建设提出了4个方面16条指导意见,并以州委名义召开全州基层基础工作现场会,推出攀天阁乡等一批先进典型,强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和藏区农村警务模式。

为减轻基层民警工作的负担、提高基层民警工作积极性,迪庆州落实“连续在派出所工作15年、20年以上民警解决副科、正科待遇”和“连续在社区工作10年、15年以上民警解决副科、正科待遇”的政策。在选人用人上尽可能地从优秀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中提拔所领导,从优秀派出所长中提拔局领导,新招录民警绝大部分充实到派出所。将表彰奖励中的80%的名额都倾向基层,尤其是社区民警。20133月初派了29名州级机关年轻民警到全州29个派出所,一方面指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基层警力。

同时通过各级宣传平台积极宣传藏区社区警务工作情况,积极挖掘社区民警的事迹,将基层民警、社区民警作为宣传重点,并将《迪庆公安》杂志下发至村社一级,让社区居民、村民了解工作工作,理解公安工作,支持公安工作,推进藏区社区警务的开展。

 

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警力有限、民力无限”,为使社区民警更好的做好户籍管理、信息收集、矛盾纠纷化解、治安防控等基础性的公安工作,迪庆公安机关推出五个“1+N”的警务运行机制,即1+N”联抓群众工作,最大限度的组织和调动社区资源,形成群众工作合力;“1+N”联调矛盾纠纷,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1+N”联管实有人口,实现人口的动态化、常态化、信息化管理;“1+N”联采情报信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情报信息采集社会化,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社区警务工作打击、防范、管理、控制、巡逻的工作机制;“1+N”联动安全防范,建立与责任区自制组织、政府部门、治保力量的联运、合作、协作机制,以警务室为依托,构建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点线面结合的布局合理、覆盖严密、动静结合、协调高效的“大防控”工作体系。

按照“1+N”模式,迪庆州公安机关在每个村社,邀请一位当地居民作为派出所信息员,这位居民既懂当地的民族语言,又熟悉当地的各类情况,在村社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日常工作中,这位信息员负责为社区民警提供各类信息,协助社区民警开展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方便社区民警进行管理。

攀天阁派出所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社区民警到各自责任区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的措施。社区民警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后,通过参加乡党委政府、社区组织的各项会议、活动,全面掌握面上工作情况,切实增加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同时,结合自身优势,主抓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科学分析社情民意,对不稳定性隐患提前介入开展工作。攀天阁乡还成立了综治维稳中心,统一领导全乡维稳工作。

 

推进村规民约建设

推进藏区社区警务模式后,在党委、政府支持下,公安机关牵头在各社区开展村规民约的讨论和制定工作,由村民自己自由讨论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一些村规民约条款,讨论后通过公示,在全体村民的认同下,签下责任书,由村民自己监督执行。

因村规民约不同于法律规范,其在制定、出台和实际执行上,都充分实现了自下而上,反映群众意志和安全需求,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自觉履行。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村民可清楚掌握并监督村监委会工作情况和效果,及时保障自己的权益,有利于农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和成就感的生成。

通过藏区社区警务模式工作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迪庆藏区的和谐稳定,公安机关的管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绝大多数乡镇刑事和治安案件大幅下降,“零发案”的乡镇也在不断增多。在省综治委开展的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以来,迪庆州已6年获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