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的岗位 闪亮的人生

    2015-12-18 12:49:01

平凡的岗位   闪亮的人生

——记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那些60后民警们

通讯员 杨 勇 黄韵娴

 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有一群“60版”老兵,他们工龄都超过或接近30年,而且都是扎根基层的社区民警AC。这些60版的“老兵”们,都是基层派出所的骨干。在30年的时间里,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公安事业,虽然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们依然每天穿梭在自己的辖区里,依然和群众聊着家长里短,他们的心愿是:“只要还能干的动,就多干几年,多带带年轻民警……”

 

李宁坤:见证了社区的每一个变化

盘龙分局龙泉派出所的社区民警李宁坤生于1959年,刚从警那会儿,他是龙头街派出所的社区民警。李宁坤说:“那时候,辖区里外来人口很少,晚上龙头街一带黑灯瞎火没个人影,但白天事情还是多,最高时候每天要处警40多起,少的时候也有20多起。

因为当时交通条件不好,处警车一旦出去,往往就一天不停地在外面转。“有次,我们从派出所出发,去处理菠萝村的一起警情。才处理完,岗头村那边又发生了警情;才忙完岗头村的事情,松华坝那边又有事了。一天在微型车上颠簸几十公里,骨头都被颠散架了。”

后来,随着辖区的经济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龙头街派出所陆续分出去金星、映象、龙泉等8个派出所,李宁坤见证了其中的变迁。

因为松华坝一带划成龙泉派出所的辖区,一直负责这个警区的李宁坤就随着到了龙泉派出所,继续做松华坝警区的社区民警。“和群众打交道一定要心诚,才会在群众心里树立威信,大家才会配合社区民警的工作。”这是李宁坤多年做社区工作的心得。

 

余厚德:和老上访户成朋友

余厚德生于1965年,2005年到龙头街派出所上班,担任社区民警。从1983年开始上班算起,他有32年工龄,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

“刚到派出所那会儿,感受最深的是压力大、责任大,和在企业上根本没法比。”才来派出所不久,所领导就让余厚德去接一个上访户回来。

因为待遇和住房问题,徐大宽常年上访,哪届社区民警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头大。余厚德心急火燎地赶到时,徐大宽扯着大嗓门在不停地叙述着他的事情。余厚德赶紧劝说徐大宽回去,直说的满脸大汗。最后,倒是徐大宽看不下去了,说:“小余,看你满脸的汗,我也不忍心了。你的工作做到这个份上,我就跟你回去吧。”

此后,余厚德想了很多方法,一次次劝阻了徐大宽的上访。“社区民警必须和村干部、护村队及群众搞好关系,群众有啥事才会和你说。社区民警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群众才会真心和你交朋友。”这是余厚德做好社区工作的法宝。

 

张仕敏:从警当天就抓逃犯

生于1966年的张仕敏,从部队转业后来到龙头街派出所,做过刑侦、内勤和社区民警。“我是2005826日到派出所报到的。上午才来报到,晚上就抓住了一个逃犯。”说起从警第一天的经历,张仕敏还能记得清清楚楚。

那天晚上,他和两个民警到辖区的羊肠大村去清查流动人口。民警清查完了流动人口准备离开时,一位老妈妈说:“你们好像还没查我儿子呢,他在屋里睡觉。”当民警拿到老妈妈儿子的身份证进行比对,才发现他居然是一个逃犯。

有次,辖区的一位老奶奶因为赡养纠纷,被子女送到了另外一个派出所,说是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接回老人。派出所无奈,只好将老人转到她所在的龙头街派出所。张仕敏找来护村队员了解情况后,经过五六个小时的协调,他和同事又背又抬地将老人送到了家中。当时,把一家人感动得不行,说以后再也不会为赡养老人的事给民警添麻烦了。

“只有放下架子,耐心、真心地为群众服务、依靠群众,警民关系才能融洽。”这是张仕敏做好社区工作的秘诀。

 

姜群武:做群众工作有“秘诀”

姜群武生于1967年,2005年从部队退伍后,被安排做羊肠大村的社区民警。“要去羊肠大村,怕是要戴着头盔才敢进啊!”这是当时很多人对姜群武善意的提醒。

当兵出身的姜群武不信这个邪,他一头扎进村里走访。“当时,羊肠大村700多栋房子里,有560栋住着流动人口,每栋房子里都住着上百人。如果仅凭社区民警的力量,就连采集人口信息都将是个很大的困难。”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姜群武充分发动村干部、护村队、综管员、楼管员和房东的力量,进行综合整治试点。通过几次大型宣传和分期培训,村里的治安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当初的“恶人谷”也变成了“善人村”。

“要做好社区工作,必须调动起来群众的全部力量,筑牢群防群治防线,才能在社区里游刃有余。”这是姜群武做好社区工作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