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牵起的是信任
2015-12-25 11:25:42
昌宁县公安局以民警名字命名警务室
名字牵起的是信任
通讯员 段晓东 周榆航
“下甸警务室改名字了,你知道吗?”“不知道啊,改成什么了?”2006年,在昌宁县湾甸乡,下甸警务室改名字的事情在群众间传得沸沸扬扬。但当群众得知警务室新名字后,都纷纷称赞:“改得好,应该这么改。”
“让我在这干到退休吧”
下甸警务室改名事件中的主角叫徐登荣,1985年转业分配到昌宁县公安局湾甸派出所。
刚开始,徐登荣曾认为警务区工作无非就是溜达溜达,处理一些婆婆妈妈的小事。可有一次,一位傣族老大妈来到警务室,反映邻居深夜吵闹影响睡眠的情况。徐登荣当日就帮老人解决了这件事,送老人回家后,老人从枕头下拿出一个佛像,一定要徐登荣收下,并虔诚地说:“你是好人,佛祖会保佑你。”
这件事后,徐登荣的心一直翻江倒海: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却得到群众这样的信任和爱戴,不干好工作,怎么能对得起广大群众呢?
于是他从书本上了解开展社区警务的做法,并到保山市公安局隆阳分局和县城里的警务室学习先进经验,走村串户、深入田边地脚了解民情,排查纠纷化解矛盾。除县公安局、派出所召开会议、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外,徐登荣都吃住、工作在警区,平均每周下村寨工作时间不低于20小时,男女老少见到他都会亲热的叫他“徐三哥”“徐大爹”。
局领导曾多次想将他调回机关,但徐登荣常说:“我对这里有感情,就让我在这干到退休吧。”今年,徐登荣真的退休了,他挨家挨户地跟群众告别,很多人握着他的手,哭了。
民意引领不“谢幕”
杜红明当过民警,任过派出所所长,有着丰富的公安工作经验。由于他性格平和、待人热情,大家习惯喊他“老杜”。
2015年,昌宁县公安局正式将田园派出所的达丙警务室,改为杜红明警务室,这也是田园派出所在城区以社区民警姓名命名并实行民警专职化的警务室之一。
社区民警专职化为老杜提供了潜心抓好社区警务的条件。他借用“大妈”广场舞的设备做法制宣传,并请“田园派出所橄榄枝宣传队”将宣传内容编排成花灯、“三句半”等文艺作品在达丙社区警务广场面向群众演出,在茶余饭后群众休闲娱乐的时间开展警民恳谈、汇报工作,增强警民互动。
警务室建立后,老杜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的身份积极参加社区各种会议、决策,有效解决了警务室与社区“两张皮”的问题。老杜和同事还重组、规范治保会,依托“6995”平台开展“十户联防”,搭建农村防控新平台。今年1月至10月,达丙社区发生刑事案件14起,治安案件11起,与上年同比,分别减少6起和14起。
名字是荣耀也是责任
社区警务工作很少有刀光剑影,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烦杂琐事,却也更需要用心、耐心和恒心的去做实做强。警务室民警每天都在不停地进行着人民警察、村(社区)干部、义务巡逻队队长、教员等角色转换,真心融入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去年,由社区民警牵头组织,圆满完成全县124个村(社区)的治保会重组和《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工作,共推选1087名队员加入到治保队伍中,组织指导治保会利用“6995”平安信息平台、农村广播站等方式协助公安机关发布治安预警信息、治安防范常识和开展抢险救援,提高了公安机关维稳能力和水平,提升了群众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
昌宁县公安局强力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以民警的名字命名建设警务室,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积极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目前已建立了“徐登荣警务室”、“杨兆虎警务室”、“杜红明警务室”“将越祥警务室”“翟志坚警务室”五个以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务室。这些警务室上,写的是民警名字,是每个民警的荣耀,也是公安机关把民生警务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