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山让交通安全融入文化里

    2016-02-19 14:14:10

一个引领 两个激活 三个创新

保山让交通安全融入文化里

通讯员 方 丹

近年来,保山公安交管部门紧紧围绕“交通安全文化乐民、交通安全文化育民、交通安全文化富民”的理念,一改传统的说教式、处罚式交通安全宣传模式,把文化融入到交通安全宣传中,推出了文化墙、广播站、文化长廊等品牌,构建了一张广阔的交通安全文化网。

 

一个文化引领

保山市公安局局长唐云泽说,保山民族众多、文化底蕴厚,如果通过文化来讲交通安全,交通参与者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保山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难点在农村,预防重特大事故宣传工作的重点区域也在农村。2014年以来,保山交警瞄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突出问题和突出矛盾,从丰富“丘北经验”推广的深度出发,明确提出全面创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办法,力争通过35年时间,达到内化“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精神文化;固化“人人为安全负责”的制度文化;外化“人人保安全”的行为文化;强化“安全靠大家”的环境文化,在群众中逐步形成具有保山特色、群众共同信守的交通安全文化,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独具保山特色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宣传之路。

 

阵地和队伍两激活

保山交警积极构建由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成的立体式交通安全文化普及网络,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的同时,积极创新形式,在提升质量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让贴近群众、注重实效成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亮点。

在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上,保山交警进一步用好新型媒体。2014年率先推出“畅行保山365”三微发布中心,还分别与电信、移动公司建立交通信息发布平台,同时利用户外媒体、电子屏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安全提示。20155月,保山中心城区东门海关电子大屏幕正式投入使用。

保山交警充分依托保山公共文化创建活动村村通工程和广电部门开展的“送服务下基层”活动,积极实施“一县两路三同步”推进计划。为做到广播宣传的无缝衔接,交警部门还推出“6995”(“来救救我”谐音)手机号码,实现交通安全信息接力发布,构建起“大喇叭、小广播”交通安全信息发布平台。

在激活队伍方面,据介绍,20142月,保山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局联合发文,将交通安全管理、宣传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一并部署,缓解了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警力不足的矛盾。20149月,首批188名农村道路安全员培训合格后正式上岗履职,充分发挥安全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法治意识。

 

“种、送、传”三创新

保山交警的三个文化创新也是在平时工作的积淀中摸索出来的,经过几年实践调整,已经开始在保山市推广,并取得实效。

首先是公共文化体系紧密融合,搭建“种文化”的新平台。保山交警部门将交通元素和文化元素相结合,通过召开座谈会、艺术家进警营等形式,让保山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助阵、把脉。

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中,保山各县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将交通安全文化和党建文化、抗战文化、侨乡文化、旅游文化、本地风俗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建成隆阳区北汉庄金竹林村、施甸县仁和勒平村、腾冲县中和大村、龙陵廖家寨等115个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把交通安全文化自然融入民间民俗文化生活,这是“送文化”的新途径。

保山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与旅游文化、特色餐饮文化自然融合,又形成了“传文化”的新路子,以此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与法治同步发展、与旅游互动发展,与家庭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施甸县姚关镇山邑社区随着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基地、“野鸭湖”湿地旅游的兴起,以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十个一”创建活动。龙陵县以松山抗战文化教育基地为载体,着力打造道路交通文化大道、墙体文化、橱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