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民警“头衔”多
2014-08-14 13:24:49
剑川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最北部,从县城到杨益雷工作的象图乡,驱车至少还要3个钟头。“我们剑川人,一提到象图,都说那里是小西藏。”启程前,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让记者感到好奇的还有,在这个偏远山区已工作近两年的基层民警杨益雷。

这个民警“头衔”多
初识“小西藏”
从214国道拐到311省道,车子在行驶到一个名叫“顺川井”的地方停了下来。民警对记者说:“象图这个地方是进来了就不想出去,出去了就不想进来。”这前半句话说的是象图闭塞的交通,后半句话道出了在象图生活的不便。
几个急弯过后,象图乡终于在山对面显现出来了,眼尖的人甚至能看见象图派出所那蓝白相间的房子。但即便如此,“如果山对面的邻村人邀你去吃中午饭,那得早饭时就喊你过去,要不等你走到他家,午饭时间都过了。”民警说。
当车子在象图派出所门口停稳,我们终于见到了杨益雷。不到1米7的个子,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和蔼、干练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杨益雷对记者说,从县城出发,眼看着车子外的房子越来越疏,周围越来越荒凉。当时送行的同事都鼓励他要克服面临的困难。
翻山越岭去“串门”
翻开象图派出所的接处警记录,这个小册子薄得让记者惊讶。2013年,象图乡派出所一年接处警仅20起,刑事案件仅有2起。
这样的治安环境下,民警平日是不是很清闲?
“我报到后的几天时间里,真的感觉有些无聊。和过去在县里的派出所一天二十几起接处警截然不同,这里常常是一天下来我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当地连个办身份证的都没有。”杨益雷说。
杨益雷决定“主动出击”。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他增进了和当地村民的感情,同时也将相关安全知识及时传达到位。不过由于象图乡各村子之间都是山路,“时间都耽搁在路上,一天走访十几户就不错了”。
在象图的一处山坳中住着12户彝族村民,因为过于偏僻,“几年都没有民警来过”。在一次缉枪治爆专项行动的宣传动员中,杨益雷决心“走一趟”。“当时是1月份,山上的雪已经没到了膝盖,我就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回程下山的时候,还是跌了七八跤,一跌就摔出四五米。”杨益雷说。
几年都没有民警涉足的偏僻彝族聚居区,两年下来,杨益雷去了好几次。
“爸爸去哪儿了”
最近一段时间,杨益雷迷上了热播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父子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让他百感交集。“我有时两三个月都不能回家,在儿子2岁的时候我在电话里让他喊爸爸,他就是不肯。”说到这儿,杨益雷的眼眶红了。
李庆和是象图派出所所长,在他心目中,杨益雷很会调解家庭矛盾纠纷。“前些日子,一户村民家因为分家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两个儿子互不相让,老父亲也束手无策,只好报警。杨益雷接警后去调解,最终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李庆和说。
杨益雷觉得处理这样的问题就要“用心去交流”。“每次处理别人家庭纠纷的时候,我都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杨益雷说。
这个民警“头衔”多
杨益雷还身兼数职:象图乡副乡长,下登村常务书记、整乡推进项目组组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繁忙的村务工作会不会影响警务工作呢?
站在象图派出所门口,一眼就能望到对面的下登村,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可杨益雷告诉记者,从派出所出发,开车到下登村最少得40分钟。
由于最近的几场大雨,河水猛涨。开车走了不到20分钟,路愈发泥泞和颠簸,不时能听到溅起来的碎石子敲在车体上的声音。
趁着领导调研的机会,杨益雷主动邀请领导上路“视察”,并对这几年道路的修建情况作了详细汇报。了解情况后,领导当即拍板:“不管怎样,今年之内硬化这段路。”
“这座桥叫登红桥,桥修好以后能让村民少走3公里。”
“这个文化活动广场,以后既能为村民们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还能作为学校课外活动的操场。”
“下登村里有我的一张床,不在派出所值班的时候,我就住在这里。”杨益雷说。
“我首先是一名警察”
“如果警务工作和村务工作发生冲突,你会先做什么?”记者问。
杨益雷没有丝毫犹豫:“当然是警务工作,不管村务工作再繁忙,我首先是一名警察。”
一天晚上,大雨倾盆,杨益雷接到所里的电话,说有人报警称下登村一家农户因家庭纠纷打架,要求出警。
“从我们这儿赶到农户家里更快,处理警情是第一位的。”杨益雷立刻终止会议,带着两名协警朝农户家赶。
因为没车,他们只能搭农用车。下车后,他们又步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天黑路远,又下着大雨,当杨益雷和协警赶到农户家时,大家都淋成了落汤鸡。
有人曾经跟杨益雷说,象图这样的地方,能留下就是奉献了。但杨益雷却不这么想。他告诉记者,既然干了,就得干好,他要为这里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些事。
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都需要有人付出,任何一个微小的位置都需要有人坚守。这是杨益雷,也 是千千万万坚守在大山深处的民警们的想法。你也许从来不曾关注他们,但他们却从未缺席。
大理州公安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