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茅柏木河村:让乡村刮起文明风

    2016-03-04 12:02:04

思茅柏木河村:让乡村刮起文明风

通讯员  李 云  余季风

当苗族群众老陶把水烟筒递给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交警大队思江中队民警仝应攀的时候,仝应攀毫不犹豫地接过来,然后开始吸了一口,呛得咳嗽了好一会儿。老陶说:“这烟草是我们自己种的,劲大着勒!”和老陶聊着聊着,老陶就说起村中发生的好多起交通事故,仝应攀此刻才意识到,要解决柏木河的交通问题,先要和大家交上朋友。

 

 

走村入户  真情解开群众“心结”

思茅区倚象镇柏木河村是一个汉族、彝族和苗族群众聚居的移民村,全村6232人,80%为文盲或半文盲,30岁以上的苗族、彝族村民几乎不懂汉语。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和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使柏木河村成为当地“交通事故多发村”。

“最糟糕的情况还不止如此,柏木河村每每发生交通事故,群众都奉行‘私了’,对交警执法有抵触情绪。”说起柏木河村原来的情况,仝应攀记忆尤深。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3年初,仝应攀带领大队民警深入柏木河村的18个村民小组,一家一家的走访群众,对曾发生过交通事故的受害者进行走访,逢节庆日进行慰问活动,逐渐和群众交上了朋友。

20132月的一天,柏木河村58岁的王老汉在散步时被一辆超速行驶的摩托车撞成重伤,而摩托车驾驶人是外来务工人员身无分文,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王老汉不得不提前出院转回家中包草药治疗。老人的家属对此情绪冲动,放话要找摩托车当事人算账。

仝应攀和大队民警来到老人家中,看望慰问了伤者,并向他征求对交通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并承诺一定依法公正地处理好此起道路交通事故,同时向王老汉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鉴于老人的家庭存在实际困难,思江中队积极协调肇事方尽快为伤者落实医疗费用,以保障老人能够维持基本治疗。王老汉的家属对民警处理此事的结果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到各村组基层调研和走访,收集了不少群众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由此取得了柏木河村对公安交警部门的信任,终于把柏木河村这块自我封闭的坚冰融化。

 

警民联手  创新交通安全管理模式

201210月,柏木河村群众罗某驾驶货车运载乘客,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58伤。交通事故多发,出行不安全一直困扰着柏木河村群众。思江中队民警有针对性地在柏木河村开展实地宣传,讲解道路交通安全知识。

2014年年初,柏木河村在民警的指导帮助下,专题召开村民代表会,商讨如何参与管理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等一系列问题。总结过去的教训,村民们与大队达成共识,决心从抓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入手,彻底转变社会对柏木河的不良形象。之后,柏木河村成立了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点,并正式组建成立了柏木河村道路交通安全领导小组;接着制定了《柏木河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同时积极推行村委会自主管理村民交通安全模式。

为敦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仝应攀和民警经常都会到柏木河村指导交通安全服务站开展各项工作。柏木河村村主任王国春有小车但没有驾照,书记李春阳会骑摩托车也没有驾照,在仝应攀的劝说下,带头到公安车管部门参加培训学习考试领取得了驾照,为村规民约的执行起到了带头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柏木河村在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点的框架下,设立办公室和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宣传、车管、道路交通事故调解4个小组。办公室负责总的协调调度,建立台账、汇总各种数据;4个工作小组各司其职。

 

把握节点  扎实高效推进工作

去年苗族花山节时,村委会自行组织以交通安全宣传为主的文艺表演,节目有交通知识竞猜、自编歌曲合唱、山歌对唱等。同年,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交警大队还先后4次到柏木河村办理摩托车驾考业务,893名村民在家门口办理了摩托车驾照;50余名长期无证驾驶汽车类的群众由民警和村委会组织到机动车驾驶培训学校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驾驶技能。

村上还通过大喇叭广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因为村中苗族群众比较多,村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站就把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编成歌,用苗语和汉话演唱。去年,共开展交通安全宣传24次,编唱交通安全宣传歌曲2首等。

在交通事故调解方面,他们还针对乡村组道路轻微交通事故经常发生的特点,村委会干部每周实行轮流值班制,接到群众报案后按要求到达现场查看事故原因,维护现场交通秩序,安抚救助伤员。仅去年,他们就调解轻微交通事故9起、轻微伤6人、经济损失11797.5元,配合交警部门办案和保险公司理赔各2起。实现了“交通事故小事不出村组”,经村委会调解的事故案件没有一起被上访。

目前,柏木河村再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死亡和重伤案件,未发生一起群众因交通事故纠集上访闹事的案件。柏木河村的经验,还被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交警大队作了推广,并赞誉说:“昔日的‘交通事故多发村’,如今成了‘交通文明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