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雪丫口的诉说

    2016-03-11 11:05:29

风雪丫口的诉说

怒江州公安局  郭子雄

每次经过风雪丫口,都会怀着敬仰的心情,停下行进的脚步,凝视这片神圣的土地。废弃的碉堡、战壕、哨位、营房、巡逻天桥、以及那块小得可怜的训练场,这里记录着难以忘怀的耻辱与刻骨铭心的荣耀。作为自然天成的险关要道,这里曾经是兵家必争的重要关隘。

风雪丫口,位于泸水县境内高黎贡山的中段,是通往省级边境口岸片马的咽喉要道。风光旖旎,地势险要,历史渊源深厚,海拔3153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英国侵占片马时,曾在这里私立界桩;日军侵占东南亚时,曾在这里构筑碉堡,挖摩托车路。至今侵略者的碉堡依然还保留着原样,向过住的人们诉说着强盗的罪行,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告诫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1956年人民军队将“八一”军旗插上了风雪丫口。从此,这个战略要地便牢牢地掌握在了人民军队的手中,官兵们战风雪、斗严寒,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在雪山丫口扎下了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雪丫口哨所,与西藏查果拉、喀喇昆仑神仙湾哨卡、红山嘴边防站齐名,是全军最著名的四大艰苦哨卡之一。至今在怒江还流传着周恩来总理给哨卡战士拜年的故事。那是1964年除夕,哨所的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执勤的战士拿起电话,里面传来了一个熟悉和蔼的声音:“我是周恩来。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毛主席,给你们拜年!”这件事激励着上世纪风雪丫口排一代又一代官兵,扎根雪山哨所,守边卫国,风雪丫口排被国防部授予“钢铁哨所”称号。

如今制高点,在防守中的依赖性降弱,哨所下移至片马。只有风依旧吹着,雪花依旧飘着,风光依旧美丽着。云雾沸腾,舒舒卷卷;山风呼啸,花开花飞,和谐安祥。

然而,2008128日,冰雪交加的风雪丫口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片马口岸打工准备返乡过年的1200名民工和在泸水县上学的340名学生被死死锁在了回家的路上。整条道路全部铺上了厚厚的冰雪,最深处达3米多。4名学生回家心切,单独出行返家,在风雪丫口路上失踪。风雪丫口的冰雪灾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怒江各族人民,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全部出动,组成了一支抗击冰雪灾害的突击队。在怒江片马风雪丫口展开了一场斗冰雪,救民危的大决战。

救灾工作队在风雪丫口挖掘人行便道,采取两头接的方式,疏散滞留民工和学生。武警怒江支队百名官兵连夜奔袭营救。6个多小时的艰难突进中,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两侧悬崖雪塌、滚石不断,尖刀分队顶着狂风暴雪在前开路,其余官兵携带救灾物资紧紧跟进,硬是将群众急需的食品、衣被送到了被困民工手里。冰雪路上运送民工和学生的车辆时有打滑,不少路段仍在塌方,稍有不慎随时都可能引发雪崩,加之片马风雪丫口山高坡陡、路险雪深,零下10多度的严寒,每走一步都面临生与死、伤与残、得与失的严峻考验。片马交警中队巡逻车配备了钢绳、锄头、铲子等雪地应急工具,及时对受困车辆进行营救。在冰雪路段,交警队组织民警铲冰除雪的同时,采取“警车开道、大车辗道、中间小车行驶、客车压后”的方法,为道路安全畅通提供了有力保障。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各有关部门的救援人员,没有休息,饿了啃口干面包,渴了喝口雪水,困了抓把雪擦擦脸。他们冒着严寒冰雪,连续苦战了76夜,硬是将滞留在片马风雪丫口的1200余名外地民工兄弟安全疏散出片马风雪丫口,把340名学生平安送进片马回家过年。

如今的风雪丫口,已是一个旅游景点,一个交通要道。冬天下雪时,更是美不胜收。站在高高的雪山丫口,长空如洗、大地铺银,一只或几只苍鹰点缀其间,忆往日情怀,无语向苍天。阳光无声无息亲吻着大地,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冰雕玉树,玉枝上的红叶,随风起舞,挽留着秋天的绚丽,昭示春天的到来。随手抓起一把洁净的白雪,放在嘴里,瞬息一股清新传遍全身,使人兴奋不已。放眼远方,一排山峰默默守护着这片雪域高原,让人感动、让人思考。

花朵和飞鸟。白雪和阳光。圣洁和辉煌。过去与未来。和平与幸福。风雪丫口,默默向我们诉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