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平屯警街面震慑犯罪

    2016-03-18 12:48:54

 

新平屯警街面震慑犯罪

通讯员 朱 平 陈 猛

今年来,新平县公安局按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全面覆盖、突出重点、以快制动、有效控制”的原则和动态社会环境下的常态化巡逻模式,实行武装巡逻、动中备勤,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实现街面见警率和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打击破案、防范基础、服务民生能力显著提高。去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1.8%,八类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6.5%,侵财性案件同比下降5.7%

 

 

构网格,创新巡逻防范新模式

根据“屯警街面、武装巡逻、动中备勤”的工作要求,新平县公安局采取巡逻区域网格化、区域中心辐射化、警情处置层级化的模式开展工作。

一是勾划网络巡逻图。按照1分钟、3分钟、5分钟三级处置圈,以平甸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武装巡逻区域,将党政机关、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划分为若干防控网格,以网格中心为圆点,辐射网格内重点部位,形成“控点、巡线、防面”的整体防控格局,一旦发生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地街面警力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实现“一点发生、多点响应、就近用警、联勤联动”的实战目标。

二是建立巡逻防护圈。以县城民族广场、和睦广场为中心构建两个PTU处突单位,乡镇(街道)以治保会、单位内部保卫、保安组织“三支骨干力量”为主形成二级巡防体系,同时营造全社会参与治安防范的良好氛围,加强人、财、物保障,强化群众的自防意识,强化企业防范主体责任,构建空中监控与地面防控两网叠加,专门力量与群防力量联勤联动的巡逻防护圈,真正形成党委政府主抓,公安承担主力,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巡逻防控工作格局。

三是推行巡逻实战化。从服务实战需求出发,巡逻防范工作以贴近实战、服务实战为目标,针对警情的实时变化,以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派出所警情研判为依托,采取“点对点”情报推送和可视化指挥的方式,随时调整巡逻防范部署,同时积极探索便衣巡逻、蹲点守候、视频巡查等勤务新机制,着力形成社会治安防控的合力。

重实效,增添巡逻防范新砝码

新平县公安局健全完善巡逻防范工作制度,出实招,守平安,提升社会治安动态管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建章立制促规范。研究制定规章制度,把见警率、管事率和发案率作为平时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实施4个中队交替运行模式,采取车巡、步巡及点、线、面相结合方式,全天24小时对城区开展网格化巡逻防控,屯警街面,最大限度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极大地预防和震慑违法犯罪。同时使每位辅警和民警成为熟知地形的地理员、熟悉警情的信息员、明辨是非的调解员、善于发现的观察员、业务精通的盘查员和反恐处突的战斗员;加大对查破、带破案件的考核奖励,从而有效提升队伍的战斗力。截止目前,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1名,破获案件52起。

二是精准研判促打击。建立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桂山派出所、巡特警大队、刑侦大队等部门定期对违法犯罪警情的综合研判,强化对辖区重大案件及“两盗一扒一骗”等侵财性犯罪的二次研判,梳理发案特点,明确巡控重点时段和路段,确保民警有针对性地在案件高发区域开展巡逻防范工作,进一步提升巡防警务效能,有力增加了高发案区域和治安复杂区域的路面见警率和震慑力,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类违法犯罪空间。

三是科学搭配促合力。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将民警分为3个值班组,辅警分为4个值班组,实行“1名大队领导+1名民警+1名中队长+11名队员”的搭配方式,同时发挥个人专长、合理安排岗位。根据每位民警辅警在巡逻防控、蹲点守候、设卡等方面业务的不同特长,对应安排工作岗位,将工作细心、责任心强、善于工作的民警辅警安排到重要岗位,使全体队员均能在合适岗位上发挥出各自的特长。

新平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以抓细节、抓小节、抓源头为切入点,以技能训练为抓手,严格管理,科学考核,着力打造精细专业队伍。结合《云南省公安机关警务实战训练大纲》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警务实战科目训练、实战化演练、群体性事件处置、体能训练等岗位练兵经常化,确保队伍在关键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