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书记

    2016-03-25 11:28:32

买书记

鹤庆县公安局  张泽荣

“鼠标一点,几天后书就送上门了,你何必一次次地往书店跑呢?”吃过晚饭,刚要出去,妻子知道我又要去买书,不禁说道。

“在书店里才能感受那种精挑细选、低头阅读的美好氛围,这是网购所不能给的。”我边回答边开门向新华书店的方向走去。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买书,买喜欢的书来阅读和收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得小时候,老家金墩街邮电所旁边有个卖报纸杂志的小摊点,因为爱看书,在每一个街天,都要去那儿买连环画,《小兵张嘎》《鸡毛信》《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所有的压岁钱和零花钱都变成了连环画。每买到一本连环画,那高兴之情无以言表,然后便废寝忘食地看起来,有时还因为看书而忘了上学时间。如今,邮电所早已搬迁,当年卖书的小摊点也不复存在,但童年的回忆却如此美好,那些买书的情节始终记忆犹新。

随着年龄的增长,买书的热情也一天天增长。读初中时,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以及《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辽宁青年》《故事会》等刊物成了我的至爱,想方设法都要将它们买回来。在鹤庆一中读高中时,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和阅览室看书的同时,更喜欢到新华书店买书,巴金的《家》《春》《秋》、梁晓声的《雪城》、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一本本钟爱的书陆续买了回来,换来的是不断地编造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甚至宁可每顿饭少打一份菜也要把喜爱的书买回来。在昆明读大学的时候,每一个周末几乎都在书店里度过,从一二一大街到小西门,从街头的报刊亭到环境优美的新知图书城,节衣缩食地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买霍达的《穆斯林的赞礼》,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买陈忠实的《白鹿原》。大学毕业,竟收获了满满的几大箱书籍。至今,老家楼上的书房里,还摆放着几箱泛黄的旧书。每次回去,都要翻看摆闹和欣赏一番,那是我买书读书的见证啊。

之后,工作、恋爱、结婚,困惑和痛苦接踵而来。然而,买书的习惯和热情依旧不改。小小县城里,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 “学海无涯”书店、文化馆“下里巴人”书店和新华书店,以至于每一次到“下里巴人”书店,还未进门,章天柱老师早已把我要买的《啄木鸟》《章回小说》《今古传奇》等杂志都准备好了。于是,一次又一次,一本又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摆满了书柜、书桌和床头。

周末下午,带着女儿到新华书店买书,恰好来了一套白落梅的散文集,白落梅的散文被誉为“落梅风骨,秋水文章”,一直是我的最爱。然而《时光知味》《相思莫相负》《花开半季情暖三生》等8本书价格近400元,还有女儿挑选的100多元的杨红樱童话系列故事《笑猫日记》,买还是不买?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倾尽囊中所有买了回去。回到家,撕开包装膜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真正爱一个人,是成全和容忍她的一切,下雨的时候,给她撑一把油纸伞;寒冷的时候,给她一个温暖的臂弯;天黑了,永远有一盏灯为她点亮;晨起时,给她一缕清新的阳光。”当读到如此优美温润的句子时,买书时的窘态和纠结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如今,在这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许多人喜欢网上购书,喜欢网络阅读,喜欢用手机浏览电子书。而我却痴心不改,依旧钟情于书店买书。寂静的书店里,面对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随意捧着一页一页地翻看,闻着淡淡的墨香,看着或熟悉或陌生的铅字,感受着动人心绪的故事情节,感觉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欣赏了,动心了,看中了,便不管价格高低而买回去细细研读,让一本本好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的思想、改变着我的观念、滋润着我的灵魂,让我学会静默、学会善良、学会等待,从而快乐、健康、富有。

就这样,不断地买书,不断地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书为伴,一路走来,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