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平街社区创新救助模式
2016-04-08 10:36:55
施甸平街社区创新救助模式
帮助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张 密 通讯员 杨剑锋
近日,施甸县平街戒毒康复社区来了一位特殊客人何某,他是一个月前刚从平街社区走出去的居民。这次来,他给自己相处得比较好的两位居民送来了两本书。“知识改变认识,认识改变人生。只有被触动的心灵才会从自身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们每一个良性的行为都是源自于内心,这样产生的效果最好。”看着居民的变化,平街社区管委会主任何雪兵高兴地说。
2014年,施甸县公安局在“民意引领警务”惠民活动中,根据辖区实际,决定将吸毒人员管控列为“第一警情”,在政府支持下建设了平街社区戒毒康复基地。
夯实基础 推进机制创新
“感谢在平街社区期间大家的帮助。现在,我不会再去选择吸毒这条路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接到在广东沿海打工的李某的电话时,平街社区管委会职工段中浩并不感到意外,这不是第一位回归居民打来的电话,也不是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
“在第一批陆续离开康复社区的42人中,离开那天他们都要了社区管理人员的号码并打回了电话。在康复学习期间,他们已经将社区管理人员当成了朋友,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对此,段中浩很开心。
施甸位于保山南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从这里到缅甸边境,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是一条毒贩运输毒品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施甸成为禁毒斗争的前沿,也是受毒品危害的重灾区。尤其是随着新型毒品的不断出现,毒品开始向女性化、低龄化、乡村化倾斜,向弱势群体蔓延,这也是施甸近年来吸毒人数迅猛增长的原因。
吸毒人员的增多,严重危害着辖区的治安稳定。2014年,施甸县公安局根据辖区实际,决定将吸毒人员管控列为“第一警情”,积极协调政府和相关部门,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平街社区戒毒康复基地,也改变了公安一家单打独斗的戒毒局面。从社区建成至今,实现了“建得快、管得住、效果好”;康复基地也成为戒毒康复人员重塑自信心、回归社会的重要平台。
社会参与 打赢禁毒战争
“在这里干了几个月的绿化工作,对平街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了,想把这里布置得和自己的家庭庭院一样,这样住着也开心。”柯某在进入平街社区前有一门绿化的好手艺。为了将社区建成一个家园,柯某的这门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度过了2个月的过渡期后,柯某成为了平街社区的“绿化大师”。
本来,柯某的妻子多次提出要和他离婚。社区工作人员杨永铮多次联系柯某的妻子,动员她来探视柯某。在看到丈夫用心搞绿化、和以前判若两人后,妻子才打消了离婚念头。“只有细致入微地去观察、关心,真正把居民当朋友,他们才能发自内心地去转变。”这是杨永铮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的经验和做法。
在全民戒毒战争中,施甸县公安局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戒毒工作中。公安局协调原施甸职中平街校区作为集中安置基地,主动协调国土、安检等部门;同时,积极向施甸县委、县政府汇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现在,二期和三期工程都在积极开展中。
平街社区一期投入使用后,施甸县公安局还强化了人员保障。抽调了4名民警、3名职工,并招录了10名辅警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仁和镇明确1名干部联系平街社区,各乡镇明确1名专门负责戒毒康复工作的干部,协助平街社区开展工作。仁和镇卫生院在平街社区设立医务室,选派8名医生轮流到社区医务室值班,医生24小时在岗。同时,施甸县公安局还协调强化了经费保障,不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还为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多措并举 增强社区造血功能
“拿着这点钱,和你挣的钱一起给老人,就说是你自己挣的,也算是我给老人的一点心意。”端午节前,平街社区居民杨某的老母亲,带着粽子和500元来社区看他。老人已经70多岁了,那500元钱也是老人东拼西凑给儿子借来的。
看着白发苍苍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李娜自己拿出200元钱,硬塞到杨某手里,让他不要接受老母亲的钱,并把自己给的钱和杨某挣的钱给老人补贴家用。当杨某眼泪汪汪地将钱递给母亲时,老人流泪了。
在对社区居民的管理中,平街社区通过“闭放”结合、优化管理、心理干预等措施,使社区居民在得住、能沟通、会思考。为兼顾居民入住社区的安全度和舒适感,社区还将宿舍楼建为开放式宿舍楼,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间的心理对立状态。同时,为合理优化社区管理系统,平街社区还探索了内外兼顾的管理模式,使社区居民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提高。
为确保社区正常运转,社区还积极发展产业,并由企业对居民进行相关的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引进佛教用品加工,为居民协调外出有偿生产劳动,使居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并获取报酬,还改掉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下一步,社区还将引入生猪和养桑养殖、砂石生产等产业,增强戒毒康复社区自身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