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龙勇兵的故事:百姓是咱头上的天
2016-05-06 10:33:51
民警龙勇兵的故事:百姓是咱头上的天
张 密 通讯员 吕林彦
“那时候,下乡去办案或者走访群众,都是吃住在群众家里。群众生活好点的,碗里还能有两片老火腿肉,生活差点的就只能吃米饭泡酸菜了。虽然生活艰苦,但群众和民警心连心,啥事都好做。”1982年,龙勇兵在当时的宣威县田坝派出所当民警。34年后,他从丰华派出所教导员的岗位上卸任。但他还在做着传帮教的工作,因为他要将多年从警经验传承给新民警。
办案背着自动步枪
“当时的田坝派出所,是距离宣威最远的一个农村派出所。所里只有4个人,我记得所长的名字叫万恩寿。剩下的3个民警,划片负责辖区16个村委会的治安和户籍工作。”
说起当年的情况,龙勇兵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民警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凡是公安机关需要群众配合的,群众都积极参与。村委会的治安问题,民警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很多事情都是靠农村基层组织、各村的生产大队和治保主任、治保组织来完成。”
如果遇到偶发的刑事和治安案件,间或一些盗窃案件时,龙勇兵就要带枪下乡。“当时,民警还没有配备手枪,就去公社的武装部里,借来一支七斤半的半自动步枪背着,再顺便借几发子弹就上路了。背着半自动步枪下乡倒是很威风,但就是太重了。等到了目的地,肩膀都压肿了。”直到1987年,龙勇兵才配备了五四式手枪,结束了背着半自动步枪下乡的经历。
跟群众吃住在一起
龙勇兵从警几年后,田坝派出所才配置了一张偏三轮摩托车。“就是这样的‘偏三’,也都是在紧急情况下才能使用,我们基本上是没得坐。”龙勇兵笑着说,平时民警们下乡办案或者走访,基本上就靠双腿了。到了各村委会,也没有宾馆或旅馆住,村干部就将龙勇兵安排在住房稍微宽松点的群众家里。
虽然当时群众家里生活也困难,但看到民警下去给群众解决问题,不管住在谁家,都还是竭尽所能地给民警做点好吃的。有时看到群众将连孩子都舍不得给吃的老火腿肉削在自己碗里,龙勇兵就过意不去,要给孩子碗里拨一点。大人就拦着说:“小娃家不干活,少吃点没啥子。你们大老远地为我们办事,路上还辛苦,多吃点,多吃点。”
每次听到这话,龙勇兵心里就温暖好一阵子,吃完饭后,都是执意要给群众留下半斤粮票和2角钱,算是自己的饭钱,而且都要拉扯半天群众才收下。
去辖区要步行一周
“中和没有禾,米田没有米”,这是当年在田坝流传的两句俗话。米田和中和两个村委会都是缺水的地方,禾苗难以生长,稻谷产量也很低。
“那些年,每到干旱季节,民警们就步行几天到这两个村委会,发动大家修建小水窖蓄水,仅来回走路就要一周时间。”龙勇兵说,不到那些干旱地区,不知道群众苦啊!“即便洗手脸的水,都舍不得倒掉,要攒着用来喂猪。看见这种情况,大家都很心酸,每次去都尽量多帮着群众做点事。”
虽然下乡走路已成家常便饭,民警们的“腿功”也都是一流,但有一次走路却让龙勇兵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次他们分两路去贵州边境抓一个伤害案的嫌疑人,等抓住嫌疑人回来时,走到半夜,大家都走不动了,累得双腿都打哆嗦,也饿得前心贴后背。
“别急,跟着我,一会儿就有好吃的。”所长万恩寿不断催促着大家。“所长,你可是使的‘望梅止渴’之计?哄我们吧。”万恩寿“嘿嘿”一笑:“我在这里待的年头多了,哪个山旮旯里有人住,我都清楚得很。不想挨饿的,就跟着我走;走不动的就留在这里吧,迷了路可别怨我没提醒啊!”看着所长大步如飞地在前面走了,民警们也只好跟斗把式地跟着。
那次,老所长倒是没骗他们,愣是在大家都想不到的山旮旯里找到一户人家。敲开门后,那家的主人忙着给他们热了一盆剩饭,扒拉上一些酸菜后,大家吃的盆底朝天,才总算是填饱了肚子。“多少年了,我再也没吃过味道这么好的酸菜泡剩饭了。”龙勇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