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172盏警灯“守护”傣乡平安
2016-05-06 10:37:27
景洪172盏警灯“守护”傣乡平安
通讯员 徐 立 余立武
“这警灯格外耀眼啊!”近日,警灯成了景洪市北路纳龙掌村村民聊天的话题。
说起警灯,应该说,纳龙掌村只是景洪城区警灯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该村是北路派出所辖区治安环境较为复杂的区域,为全力确保辖区的治安稳定,北路派出所积极按照警灯工程建设要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在该村设立了警灯和驻村治保岗亭,并由3名治保人员值守,主动把警灯亮起来,既能增强街面见警率和群众安全感,又能进一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协助派出所日常对村寨的社会治安管理,警灯工程作用及群防群治力量实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依托警灯工程,人防与技防动静结合,打击犯罪与服务群众职能结合,警灯执勤点与治安岗亭遥相呼应、互相支援,纳龙掌村3名治保人员长期驻守在岗亭,日夜守护着村寨的平安,用一次次战果彰显出警灯工程及群防群治力量的作用。其中发生在最近的4月17日凌晨5时左右,3名正在值班的治保人员,通过监控发现有两名可疑男子进入村寨,他们四处转悠后,进入了一栋居民楼,极有可能是盗窃摩托车嫌疑人。于是,他们迅行动,最终将被盗摩托车现场追了回来。据了解,仅今年来,在警灯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辅助下,3名治保人员已为片区群众追回被盗摩托车、电动车共6辆,协助派出所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4人。
景洪市公安局有关人士介绍说,为全面强化景洪城区社会面巡逻防控,景洪市公安局围绕深化公安改革和警情主导警务的要求,积极推进景洪城区警灯工程建设,目前已在在城区重点单位、治安重点地区、住宅小区设置了警灯执勤点,严密构筑了治安防控网。
这名人士说,警灯工程并不是简单的形象工程,它是公安机关依据具体的治安防控形势需要,在关键位置、部位设置动态的警灯执勤点,安排人员值守,并实现“一点辐射周边,信息统揽全网”的全方位社会面巡逻防控网络;是对重要行业场所、商铺运用警灯“照门”的方式提升安全防范能力的优化和补充。为又好又快地推进警灯安置工作,自今年1月以来,市公安局进行整体规划和设置,将辖区群防群治人员整合、凝聚成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的一股重要力量,以警灯执勤点为辐射点,灵活机动的发挥警务模式整体效力。通过联勤互动,建立以派出所巡逻队和社区警力为骨干,警灯工程为支撑点,治安执勤点为重要卡点,群防群治力量辅助,治安积极分子广泛参与的格局,实现了社区巡逻与主干道巡逻线面结合、人防与技防动静结合的全方位社会面巡逻防控网络。同时,不断创新模式,整合规划巡防路线,根据一段时期治安防控形势的新变化,针对治安复杂点和敏感点的集散规律,对警灯执勤点进行重组和调整,不断改进防范方式,打造各社区之间联防联动、互相支援的大巡防格局,最大限度地把防控力量投放到案件多发地段和多发时段,构建24小时巡逻防控机制,实现了让岗亭“动”起来。
“民安可为,案件可防”——这是景洪市公安局构建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中坚持的理念。警灯工程的建设既健全和提升了治安防控的快速反应机制和能力,又凸显了群防群治的整体合力,并搭建了更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在建设推进和使用中,他们还以提高警务运作效能为引擎,以完善制度规范为抓手,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根据特殊时间段、敏感时期以及社会面治安形势的变化,以每月为时间节点,以巡区为单元,对侵财类警情、“两抢”警情等分别设定警情状态标准,实行相对应的巡逻等级制度及警灯工程的相关制度机制,充分发挥警灯执勤点及其值守力量的作用,有力震慑各类违法犯罪。同时,把警灯执勤点作为接受群众报警服务的延伸点,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进一步提高了队伍战斗力及应急处置能力。
截至目前,景洪市公安局城区6个派出所及嘎洒派出所共完成安装警灯172盏,每天共发动值守警灯警力302人次,提高了接处警预见性和能动性,确保了处置快速、打击有力,对犯罪分子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并极大地增加了傣乡群众的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