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信用卡安全吗

    2016-05-23 10:47:57

你的信用卡安全吗

 

连接了免费WiFi,扫了二维码,信用卡消费提示的短信却接踵而来,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在犯罪分子盗刷、窃取信用卡技术越来越高的今天,你的信用卡安全吗?

信用卡是一种先进新型支付手段和消费信贷结算工具,随着金融机构信用卡发行量的增长,信用卡诈骗犯罪日趋突出,尤其是信用卡诈骗犯罪已成为经济犯罪案件中增幅较大的一类犯罪。

信用卡诈骗犯罪涉及窃取、买卖银行卡信息、伪造、盗刷、非法套现、恶意透支等多种犯罪类型,且已经渗透到从申领、使用、发卡到管理等各个环节。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往往表现出点多、线长、跨区域流窜作案的特点,此外,犯罪手法狡猾多变,具有隐蔽性。

更为糟糕的是,作为信用卡发行机构的很多金融机构信息预警缺失,加之某些银行因为行业竞争,在盲目追求发卡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的驱使下,采用电话联系办卡和由业务员上门办卡的方式进行信用卡推销,给个人身份信息泄露和冒用、虚假办卡行为提供了机会。调查发现,信用卡诈骗方法和手段多样,下边的这些情况特别需要注意。

 

“免费WiFi”和“扫二维码中大奖”暗藏“鱼钩”

 

在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中,有很多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法令人瞠目结舌,受害人防不胜防。赵先生和谢女士就有这样的经历。

前不久,赵先生到广州出差返回的时候,在广州火车站等待火车时,用手机搜索到了免费的WiFi信号,他便登录WiFi看了会电影,登录淘宝买了点东西。回到曲靖后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了2万元,“信用卡一直在我身上,而且我也没接到过诈骗电话,这钱是咋丢的?”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2015年年初,谢女士在一台ATM机旁看到了这样一条广告:“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免费赢取百万大奖!”广告下面还附有一张二维码。谢女士顺手用手机扫描了一下,并按照提示下载了一款APP软件。第二天,她的一张信用卡就被盗刷了。

报案后,民警分析认为赵先生和谢女士的遭遇虽不同,但信用卡被诈骗的手法却是一样的——不法分子将木马程序或者黑客病毒程序链接在免费WiFi和二维码上,只要登录免费WiFi或者扫描二维码,信息就会被盗窃。

王先生使用免费WiFi购物时,登录信用卡网银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就能通过黑客程序记录下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等信息,达到盗刷信用卡的目的。王女士扫描二维码之后,犯罪嫌疑人就可以将黑客病毒植入持卡人手机中,从而在短信、微信等文字记录中搜寻手机号、卡号、身份证号、密码等信息。

因此我们需要管好自己的手机,不要随便连接不明来源的免费WiFi,不要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信用卡卡号、“后三码”信息勿泄露,提额诈骗要识别

 

“后三码”,是对信用卡验证码的俗称,是指信用卡背面的三位数字验证码。信用卡卡号、密码的泄露和卡号、“后三码”信息被盗都可能发生信用卡被盗刷。

2015年3月,陈先生在市场看到一个促销活动,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可打6折。陈先生购买360元的商品,准备刷卡时,服务员称:“公司与各大银行有合作,购买了产品,就要留下信用卡卡号,这样公司可以拿卡号到银行去报销。”陈先生当时没有多想,还觉得写字麻烦,就让服务人员用手机照下了信用卡正面和背面的照片。

后来,陈先生发现,信用卡上的额度全部被透支。“我当时想,他们也没有我的身份证号和信用卡密码,即使卡号泄露了也没关系。”陈先生说。其实,陈先生泄露的不只是卡号,还有“后三码”和有效期。信用卡即使没有密码也可以进行交易,犯罪嫌疑人有了信用卡卡号与“后三码”,可以用来离线支付的方式。

在保护自己卡片信息的同时,也要学会识别提防诈骗。前不久,刘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刘先生被告知,因为他信用良好,可以提升信用额度。由于对方能准确地说出刘先生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刘先生毫无防备,就将自己信用卡的卡号、密码及背面的校验码等信息告诉了对方。不久,刘先生的信用卡就被犯罪嫌疑人实施盗刷。

一般这类所谓的“银行客服”都会以用户信用卡消费符合额度提升要求,帮持卡人提高信用卡额度为由窃取信息。而且由于骗子现在的诈骗越来越精准化,早已经在网上得知了被害人的个人信息,被害人很难脱离陷阱。在任何情况下,银行或信用卡机构的服务人员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向客户索要密码、卡号或者身份证号。一旦对方提出这样的要求,即可判定是诈骗信息。

 

不明网站要防范,消费签字多留心

 

2015年4月,张女士接到一条短信,内容为:“尊敬的用户:您的积分可以兑换200元话费,明日即将过期,请尽快登录手机银行网站进行更改兑换。”张女士没多想,用手机直接点开了短信上面的网址链接,并按提示输入了身份证号等信息。5分钟后,她的手机传来短信提示,信用卡被盗刷了。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接到以“95×××”开头的银行官方客服热线电话大多数人都会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警惕性。诈骗分子会使用改号器将电话号码改为银行官方客服热线,打着“系统维护,更改密码令”或者“积分兑换礼品”的幌子,利用伪基站技术向用户推送附有假冒的银行官方网站链接的短信,而一旦点击短信中的钓鱼网址链接,极有可能泄露用户名、卡号、密码等关键信息,导致信用卡被盗刷。

持卡人要特别留意短信或电话中提供的网站是否与银行对外公布的网站域名一致。若无法判断,建议向发卡行官方客服热线进行确认,切勿直接点击短信中的网址链接,避免上当受骗。

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消费后,签字时也要注意。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有人在饭店刷信用卡结账时,偶然发现自己签收的单据下面还有一张消费单据,消费金额500多元。

酒店里有的客人使用现金、有人用信用卡结账,有的不良服务员就会把用现金结账的金额找一个用信用卡结账的“刷掉”。如果持卡消费者没有发现多了一份刷卡单,就会“自愿”地一笔签下两个单。信用卡消费一般情况下只有一张签名单,如果收费人员拿出了双层签名单,或让消费者重新签名,很有可能就是消费陷阱。消费者这时就要小心一些,要认真查看单上的消费记录,以及自己是否已经收到信用卡的消费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针对此类诈骗,广大信用卡用户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个人信用卡信息,不要轻易向外人透露,更不要在陌生网站或通过电话等途径随意输入卡号。消费时不要让人代劳,以免被不法分子窃取卡号及“后三码”。

文/张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