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2016-05-23 12:17:08

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送情报、查敌情、送弹药,穿越烽火线任我来去自由、通过敌占区犹如闲庭信步。”如今,龙陵县抗战老兵熊发龙回忆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光荣岁月时,依然还是那样激情澎湃。

熊发龙,保山市龙陵县镇安镇人。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是滇西龙潞游击队队员。1945年初,松山反攻战役开始后,老人受龙潞游击队副司令常绍群的委派回乡发动群众为抗日军队运送弹药,为穿插部队带路。

 

走上抗日的道路

熊发龙20岁时,日本鬼子占领了龙陵,全家四处逃难,后来又偷偷地回到寨子。那时,担惊受怕笼罩着全家人。

1942年5月,熊发龙的姐夫被日本人杀害。之后不久,厄运再次降临他所在的村寨。一天,村中的刘老七为2名侦察敌情的国民党兵带路,被特务发现,3人当天就被抓进了日本宪兵队。为营救他们,镇安区区长张久、副区长余再海冒着生命危险出面担保。

3人刚出狱,又被汉奸张怀玉(音)认出,他们只好连夜离开镇安。抓不到便衣队员,恼羞成怒的鬼子把张久和余再海抓了起来,之后杀死。

张久、余再海牺牲后,汉奸张怀玉又怂恿日本人:“寨中可能还有刘老七的同党。”于是,日本人再次闯进寨子,抓走青壮年20多人。熊发龙躲进了寨子后面的山林,才得以幸免。后来,这20多名村民都被日本人杀害。

日本鬼子的暴行燃起了熊发龙杀敌报国的信念。1942年6月,熊发龙在刘老七的带领下找到了龙潞游击队司令朱家锡。从此,熊发龙成为龙潞游击队的通信兵。那时,由于驻地分散,游击队多次遭到敌人分割,熊发龙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占区,一次又一次完成上级交办的通信联络任务。

据熊老讲述,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底,游击战争中,游击队前后组织大小战斗达3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800多人。“看着一批批举着白旗投降的日军俘虏,目睹一排排被拔除的据点”,熊老说每次他都会无比兴奋。

 

“决不能糟蹋老百姓”

龙潞游击队是由朱家锡组织的一支民众自发抗日武装。这支抗日武装从最初的100来人发展到后来的1000多人,作战区域遍及保山和德宏部分地区。熊老介绍,龙潞游击队虽说是一支是自发的民众抗日武装,但还是有许多严格的纪律,诸如“不能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不说侮辱少数民族的话”等,这些纪律为游击队打胜仗奠定了基础。

熊老记忆中,无论是司令朱家锡还是副司令常绍群,大凡到部队检阅,群众纪律是他们强调主要的内容之一。他们常说的话在熊老的印象中,记忆最深的就是:“我们是打日本人的军队,靠的是老百姓的肩膀,吃的是老百姓种的粮食,穿的是老百姓缝的衣服,如果还要糟蹋老百姓,岂不和日本人一样?凡属我龙潞游击队员,决不能糟蹋老百姓。”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熊老这样回忆说。一次,游击队在盈江一带活动,一名采烟妇女途经游击队驻地时,与一名分队长相遇,分队长见附近无人,当场抢走了这名妇女背上的烟。

副司令常绍群闻讯后,命令部队紧急集合,他让这名妇女到队列前一一进行辨认。常绍群查到那名分队长后,当众宣布撤职查办,并给予其10天的禁闭处罚。从此后,游击队就再也没有人随意敢拿老百姓的东西了。

 

龙山卡伏击战

熊发龙一直在司令部工作,直接参加战斗的机会较少,但他对参加的龙山卡伏击战记忆犹新。1944年12月底,司令部从龙陵白泥塘转移到梁河县一带活动,要经过敌人经常巡逻布卡的龙山卡至雷家寨一带。为确保游击队机关的安全,熊发龙所在的机关警卫分队奉命前往龙山卡进行伏击。

一天凌晨,一辆满载鬼子的汽车驶进了游击队的伏击阵地,指挥员一声令下,阵地上所有轻重武器开始一齐开火。因为地形狭窄,指挥员决定用肉搏战解决战斗。接到命令,队员们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纷纷冲入敌阵。冲进敌营后,有的用刺刀戳、有的用枪托砸。

一个队员被敌人的战刀砍伤了手臂,鲜血染红了全身,但他死死地抱住敌人的双腿不放,直至增援队友赶来。还有一名瘦小的队员与一名身材高大的鬼子兵搏斗在一起,但他还是不停地坚持反抗,他用嘴咬破了鬼子的耳朵,鬼子兵顿时疼得哇哇直叫,这名队员乘机用匕首杀死了那个鬼子。

那场伏击战共打死日本鬼子20多名,缴获巡逻汽车1辆,更主要的是确保了游击队安全通过。

龙山卡伏击战打破了敌人散布的“游击队是民众武装,没有战斗力”的谣言,它让处在敌寇蹂躏中的百姓认识到,武装起来的龙陵民众是不可战胜的。

 

再饿,也不能动军粮

1944年5月初,松山反攻战斗开始后,熊发龙受常绍群副司令的委派,带着介绍信回到镇安,主要任务是协助当时的区政府做群众宣传发动工作,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和时支前。

一次,熊发龙接到区长李加伟的通知说,攻打龙陵县城关陵坡的部队急需弹药,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30名民工给前线部队运送弹药。不到20分钟,他组织的30名民工就全部到位。大家没有怨言,不讲条件,冒着敌人的炮火,将弹药送到了前线部队手中。

刚从龙陵回来,他又接到通知说,收复松山的部队军粮短缺,要求他们往松山前线急运军粮500公斤。刚喘过气来的30名民工没有说过任何一句话,默默地背起粮食、蔬菜,大踏步地往松山前线方向走去。

到了前线阵地,民工们也饿得头晕眼花,一名姓熊的国军师长对熊发龙说:“你这个家门啊,也扣得太紧了吧,民工都饿得快死了,难道你就不会让大家用背上的粮食与沿途的村民换点饭吃吃?”“再饿,我们也不敢动背上的军粮,因为前线的士兵更需要它。”一名躺在地上直喘气的民工这样回答。这句话今天听来好像有点太正统,但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它就像一盏明灯,把“国家兴亡,匹夫有则”这句口号诠释得淋漓尽致。

 

文/杨汉申  熊发龙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