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式戒毒”:让戒毒人员有工作,也有家
2016-05-23 12:19:07
“上班式戒毒”:让戒毒人员有工作,也有家
建水县公安局建立的社区康复就业实践基地,不仅让戒毒人员过上了“上班能拿工资、下班能陪家人”的日子,还让戒毒人员重拾了生活的信心,重回社会,树立起责任感。
每天8点准时上班,17时下班,中午休息2小时……这就是今年20岁的阿龙(化名)目前的生活状态。
阿龙和他的“同事”是一群特殊的人——戒毒学员,他们工作的地方是建水县公安局新建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就业实践基地。阿龙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他亲切地将实践基地称为另一个“家”。
半开放式管理+定时工作制
阿龙很有“明星相”, 现在的他已度过了生理脱毒期,处于康复戒毒期。3个月前,他来到实践基地,仅用2个月的时间便掌握了紫陶打磨这项技艺,而他之前对紫陶一窍不通。
“紫陶打磨这项技艺入门较容易且生产安全系数高。”建水县公安局禁毒大队中队长黄雁文说,随着建水紫陶市场需求的旺盛,紫陶的产量出现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紫陶打磨这道工艺要求纯手工打磨,耗时长而出现脱节。让戒毒人员学习这项手艺,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巩固戒毒成果,也可以获得一项谋生的技能。
2015年初,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建水县公安局选址建基地,一期工程共建成5个紫陶打磨加工车间、1个紫陶烧制车间以及食堂、医务室等场所,可容纳400名戒毒学员“就业”,目前已投入使用。
“我们采取半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要求戒毒学员严格执行上下班制度,下班后,便由家属或社区干部接回去继续监管。”黄雁文说,同时,他们还要不定期对学员进行尿检,看他们是否出现复吸。
阿龙连续3个月来的尿检显示均未吸毒。“我非常痛恨那段吸毒的经历,不仅让母亲操碎了心,也差点毁了我自己。”阿龙说,不定期的尿检就像一个圈,约束着他不再复吸。
阿龙每天准时“上下班”。他说,下班后他不但能帮母亲分担家务,也能为家庭添一份劳动力以弥补他内心的亏欠。
黄雁文说,这是红河州首个运用半开放式管理模式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就业实践基地,也是云南省首个以中国“四大紫陶”之一“建水紫陶”打磨加工作为康复劳动的项目。
技能实践+劳作薪酬
中午时分,实践基地免费为戒毒学员提供午餐,角落里安静的李飞(化名)格外引人注意。
李飞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今年10岁,小儿子也3岁了,而李飞陪伴儿女身边的时间加起来却不足一年。“之前在外奔波,很少回家,后来不慎染上毒瘾,更是没心照管。”李飞觉得愧疚,这些年他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靠妻子四处打工支撑家庭。
1个月前,李飞来到实践基地,由于还没熟练掌握紫陶打磨技巧,他打磨得要慢一些。“熟练的话一天能挣50块。”李飞说。
据黄雁文介绍,戒毒学员劳作所得的费用,除去成本外将全部归其所有,打磨技术熟练的学员一个月大概能挣到近2000元。
当问及工作累不累时,李飞脸上露出了笑容。“不累,就是需要耐心。”李飞现在既能在家照管自己的孩子,又能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在实践基地学习到紫陶制作的其余流程,离开后自己建一个紫陶作坊。
提供平台+重树责任感
实践基地于2015年9月首批对23名戒毒学员进行紫陶打磨技术实践,今后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所有到实践基地的戒毒学员掌握此项技术。
“我们提供一个免费技能实践平台,让戒毒学员戒毒、康复和再就业。”建水县公安局副局长童金录说,待实践基地进入正轨后,还将对学员进行拉坯、刻填等其余紫陶制作流程的教授。
传授戒毒学员紫陶打磨技艺的师傅阿诚(化名)也是一名戒毒学员,已有7年多的制陶经历。阿诚接下来还要传授戒毒学员打磨哑光,“哑光要是打磨熟练的话,一天能赚200元左右”。
童金录介绍,目前“涉毒”犯罪依然突出,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发现,大部分戒毒学员由于未能脱毒断瘾,且又无职业、无收入,为筹措毒资,不惜铤而走险实施贩毒、盗窃和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不仅扰乱了社会治安,也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
“创立实践基地是为学员提供一个适合生存的平台和空间,目的是让他们既回归社会和家庭,又不失去管控,重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童金录说。
文/王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