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能帮助别人的事,我找不到理由不做”
2016-05-23 12:25:59
李向东:“能帮助别人的事,我找不到理由不做”
雷锋语录:“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细长的金属针管刺进皮肤的时候,李向东有些刺痛。他躺在献血屋的蓝色床单上,看着血液从透明的塑料管汩汩流入采血袋,心情平静。已经有十几次献血的经历,李向东对这一切早已习惯。
如果造血干细胞有意识的话,李向东身上的造血干细胞大概会向它的主人抱怨辛苦。它的“工作量”比起正常人要多出一倍——十二年的时间里,李向东共计献血19次,总量达5700毫升,是一个正常成年人总血量的一倍还多。
想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在十几年前,献血不只需要有爱心,还是一件需要有胆量去做的事。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血液是人的精华,失血对人的损伤的极大的。“那时候很多部门和单位都是有献血的指标和任务的,因为大家都不太敢去献。”李向东说。
2003年,19岁的李向东来昆明上大学。一次放假,他和同学在街上闲逛,随手拿了一份“爱心献血”的宣传单。李向东回忆,那段时间昆明的血库缺血的情况十分严重。报纸、电视上都在报道这样的新闻,发动市民、群众积极献血。
李向东从宣传册中知道,一个健康的人献少量的血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影响,是完全可以自己恢复的。
经过思考之后,李向东觉得还是应该相信科学,“而且我也想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来到采血点的时候,医生看李向东长得比较瘦,劝他“算了吧,还是让更健康的人来吧”。下了很大决心的李向东自然不想退却,在他的坚持下,医生为他做了全面检测,结果显示,李向东的一切指标均属正常,完全符合献血条件。
第一次献了血之后,李向东是很兴奋的。“那时候还是有一些虚荣心的,觉得自己做了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还是挺了不起的。”他甚至在纪念品的问题上和医生争执了半天,“他们要送杯子和雨伞给我,我坚决不要,我觉得我是来无偿献血的,怎么能收你的东西呢?”
从此,李向东就对献血这件事“上了瘾”,李向东每年都会献血一到两次。在第三次献血的时候,李向东了解到自己的血型是RH阴性血,也就是通常说的“熊猫血”,十分稀有也十分稀缺,但李向东觉得自己和其他的献血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反正都是在帮助人。”
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李向东的父母并不是很支持儿子献血。“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是老的观念,害怕献血对我的身体造成伤害。”
本来李向东并没有打算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在他大三的时候,母亲给他洗书包,意外地发现了他放在书包里的献血证。母亲的脸瞬间就黑了:“是学校强行摊派给你的任务吗?”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又转而质疑他是为了积累政治资本、为了红本本,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
李向东原本也没打算把献血的事情公之于众,只是又一次所长的亲戚病了,需要献血证才能用血,李向东就把自己的借给他了,还特地嘱咐所长不要说出去,结果几天之后,昆明几家大媒体的记者纷纷上门。李向东埋怨所长,所长还挺不乐意:“你做的是好事,为什么不能宣传?”
李向东的父母担心孩子,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李向东能够长期将献血这件事坚持下来,也正是因为他们。“父亲给我取名向东,就是希望我做一个有朝气、光明磊落的人。”李向东说。
小时候李向东跟着母亲出去卖菜,她发现母亲经常会故意少收钱甚至不收钱。“生活都不容易,多点少点也差不了多少。”这是母亲常说的话,一次,李向东看见一个只有一只手、一只脚的残疾人,买了三块钱的菜,在付钱的时候,拿出的都是一角、两角的纸币,母亲告诉他:“算了,菜送你了。”李向东埋怨母亲,母亲却只是说:“别计较了,我们亏不了多少。”
李向东的父亲经营着一个修车铺,平日里,小修小补的活儿、街坊邻居的事儿,还有些生活困难的老人来,父亲都不收钱。李向东说父亲:“你这样多亏啊。”父亲不同意:“我亏什么了?无非就是多出点力气,晚上睡一觉起来,力气不是又回来了吗?”
李向东坦承,父母的言行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被问及为什么要做献血这件事,李向东的回答也是,为什么不?“一件可以帮助别人,而自己又不会损失什么的事,我找不到理由不去做。”
雷锋,是一种态度
雷锋从小就是李向东的偶像。“小学一年级上思想品德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了雷锋的故事,以及他关于‘螺丝钉’的名言。”李向东说,在学校的文化走廊里,还挂着一幅巨大的雷锋的画像,上面是毛主席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那时他就觉得,以后就要做一个像雷锋一样的人。
小时候,李向东觉得雷锋是一个偶像,让人敬仰。长大些,李向东觉得雷锋是一种精神,让人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而现在,李向东觉得雷锋是一种态度,让人坚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011年,李向东成为一名警察。对于警察这个职业,李向东用的形容词是“神圣”和“光荣”。这个职业让他想起小学走廊里巨大的雷锋像下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他也将为此奋斗终生。
每个社区民警都有自己在辖区的任务和工作职责,但李向东觉得这些其实都不太重要。“人家有困难能帮忙就帮一下。”他总是这样说,即使并不是自己分内的事。
一次夫妻俩来给孩子落户,了解到夫妻俩不识字不知该去哪里办材料,李向东便带着他们到相关的部门去,跑前忙后,帮他们协调解释,填写材料。还有一次散步的时候,他看见一个老人一直在广场上徘徊,便上前询问,了解到老人走丢了,他报了警,陪着老人到派出所,说明情况,直到帮他找到家人。从始至终,没人知道他是警察。
那天他放假,也不是在他的辖区,“可这是我该做的事”。
对李向东来说,无论是献血也好,帮助群众也好,都是来自于他从小就有的生活态度。他总是觉得,如果自己多伸一下手、多尽一份力,就能帮助别人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困难,那就没什么理由不去做。
记者/田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