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勤务模式带来新变化
2016-06-03 11:50:27
夜间勤务模式带来新变化
张 密 通讯员 王 磊
“由于警力配置和勤务安排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夜间交通秩序管理是基层交警大队普遍存在的管理薄弱点。夜间违法查处以不定时集中整治行动为主,夜间事故处理则主要依靠事故值班警力。客观上,造成民警疲于应对和管理不延续的问题。”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警六大队副大队长高海介绍,2014年4月,六大队以夜间货车管理为切入点,通过主动调整夜间勤务模式,成立专门了夜间管控警力——夜间整治组。不仅从根本上遏制了夜间重点违法行为,还逐步实现“违法整治有延续,事故处理有效率,民警能力有提高,群众安全有保障”的秩序管理、队伍管理和社会服务共赢的局面。
“大黄疯”成城市建设之痛
六大队地处北市区城郊结合部,是进出滇东北的咽喉要道。辖区东三环——园博路——北辰大道——金色大道——龙泉路——西北三环一线(2014年4月该线路调整为东三环——园博路——穿金路——沣源路——龙泉路——西北三环),是连接东西、横贯南北的货车绕行通道。
“因为北市区在建和待开发的施工工地较集中,分布有多个大型土场和多家大型货运企业,再加上历年来地铁施工、景观大道提升等工程,造成北市区以渣土车为主的货车通行频繁、数量众多。夜间时段(22时至次日7时30分),辖区各主要道路一度成为货车违法重灾区。”
高海介绍,2013年初,六大队在“大黄疯”夜间整治行动中,通过主动调整管理模式成立整治组;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促成渣土车夜间违法综合整治局面;主动与媒体沟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整治工作中的喉舌作用;主动帮扶渣土运输企业,积极为规范渣土车管理寻找突破口的“四个主动”模式,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遏制了渣土车为主的货车夜间违法势头。
2014年4月1日,昆明主城北市区货运交通组织调整工作全面推开。六大队作为主战单位,承担着外围指挥疏导和限行区域内违法整治的艰巨任务,担负着货车限行区域外围9个主要路口,24小时驻点堵卡工作。每个值班轮次投入民警13人、协警23人、保通员4人,总警力40人,实现三班轮转共需要120人警力,对以往的勤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遏制“大黄疯”成当务之急
“同时,根据交警支队全警参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相关工作要求,六大队将事故中队民警充实到外勤中队。由于事故值班民警的减少和外勤警力大量投入限货工作的双重原因,夜间事故处理和夜间货车整治成为一个新问题。”
高海介绍,一直以来,六大队沿用各中队轮流值班,作为白天处突第一梯队和夜间应急力量的勤务模式。由于值班警力白天和次日仍然上班,对于夜间值班的倦怠心态显现。
2014年以前,六大队成立的“夜鹰组”执勤时间是在晚上8点到12点之间,针对货车违法坚持管理取得一定成效。随之而来的,一些货车老板和渣土车司机和交警玩起“捉迷藏”。违法货车有自己的“眼线”,随时可以了解交警在哪个路口和卡点查缉的消息。当确定通行线路上交警已经撤走的消息后,立即通过便捷的现代通信手段发出信号:“出发——”
如何遏制疯狂的‘大黄疯’,减少夜间交通肇事,还居民一个安全的生活休息环境,确保大货车和渣土车规范、有序运营,助推城市建设和发展?这个问题,是交警六大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夜鹰组”实行“黑夜不撤岗”
交警六大队教导员李国新介绍,在总结“夜鹰组”夜间勤务模式经验,经班子多次研究分析后,认为违法打击的严厉、事故处理的高效和秩序管理的延续是夜间交通管理的关键,最终提出“黑夜不撤岗”。
2014年4月,在前期货车管理成效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六大队分别抽调综合素质较强的5名民警、10名协警,组成了夜间整治组。每天22时到次日7时30分驾驶两辆警车在大队辖区巡逻,开展流动限货、事故处理、秩序管理和违法处理工作。
大队传统勤务模式随之变革:以夜间整治组为主,事故、内勤、法治中队机动力量构成新的夜间值班组合。夜间值班警力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极大提高了夜间交通管理工作效率。”李国新介绍,在推出了24小时勤务模式后,夜间政治组民警彻夜巡逻,查缉违法,警灯在主要路口彻夜闪烁。这让很多在夜间“投机违法”的驾驶人百思不得其解,惊呼:“警察,你们不睡觉吗?”
夜间整治组通过精细分工和网格管理,实现扎实推进限货工作、稳步推进全警参与道路交通事故工作和保障常态化交管业务三不误。从夜间整治组成立至今,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13279起,处理交通事故1293起。实现了夜间交通秩序管理中,违法查处效率提升,肆意违法现象减少;事故处理效率提升,货车事故减少;群众对交通管理的满意度提升,夜间投诉减少“三升三降”的有利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