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洒派出所的6年帮扶之路
2016-06-17 12:55:04
那洒派出所的6年帮扶之路
记者/海世梅
戴义斌感受到了一些变化——腼腆的芸芸偶尔会主动联系他了,电话里她会跟他谈学习、聊梦想;内向的小刚虽然还是不怎么爱说话,但他似乎更有信心了,家里的那面墙上挂满了他的奖状。民警们欣喜这样的转变,因为他们的关爱所汇聚成的暖流正在淌进孩子们的心里,融化着他们,温暖着他们,而孩子们也在以此回馈着民警。
无数个镜头在戴义斌的眼前不断闪回。
男孩又瘦又黑,烈日下,他一个人在山上干活。干完活,他又去帮亲戚家背砖。男孩14岁。
女孩讲述着她已经记不起模样的妈妈,说着她认为的妈妈抛下她离家出走的原因,脸上看不出埋怨,看不出恨,只有出奇的平静。女孩15岁。
……
这一幕幕都让戴义斌的心里犯痛,他们都还只是孩子!他决定做点什么,为这些留守孩子们,也为自己。
一个民警一个娃
小惠的妈妈生了她,却没养她,她1岁时,妈妈改嫁了,2009年患有精神疾病的爸爸也离家出走了,小惠还有个哥哥,但常年在外打工,小惠跟奶奶生活在一起。
2012年4月28日,广南县公安局那洒派出所所长戴义斌和副所长勾永勋到龙邦村走访,在村长家门口下车时,他们看到了村长家斜对面一间异常破旧的房子,得知里面还住着人时,他们决定去看看。
这就是小惠的家。
四面破旧的墙壁围成的封闭空间里,没有通电,黑漆漆的,从墙上开着的一扇门往外看,此时的屋外阳光大好。勾永勋适应了好半天才慢慢看清了周围的情况。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泥巴地板因为房子漏雨被积水泡软了,走路要提防着滑倒。暗淡的光线里,他们第一次见到了15岁的小惠。规矩、懂事的女孩充满歉意地站在那里,招呼着戴义斌和勾永勋在一张破烂的桌前坐下。
小惠家的情况就像村长介绍的一样,经济穷困,家庭不健全,祖孙两代留守。拉家常的时候,勾永勋不太敢问小惠她父母的情况,怕触及她的痛处。但乐观开朗的小惠却说,她后来见过妈妈,只是当时她不知道那人是她妈妈,是事后别人告诉她的。小惠还说,当年妈妈离家出走甚至改嫁,是因为当时1岁多的她到邻居家伤了手,说着还伸出了她断了两个指头的手。
是害怕家里责怪,还是内疚离开,勾永勋终究无法知道小惠的妈妈为何出走,但看着眼前平静地讲述着她所经历的种种的女孩,勾永勋的心里不是滋味。对小惠,他充满了怜惜。
从小惠家出来,戴义斌和勾永勋又到村长家详细了解了小惠的情况,戴义斌向村长提议帮小惠家申报危房改造项目,热心的村长当时就答应了。回到派出所,勾永勋放心不下小惠,又到小惠就读的学校了解了她的情况,并为她送去了民警凑的钱。不久之后的派出所会议上,小惠被确定为派出所一对一帮扶对象。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历过同样的艰苦,知道那样的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能做的虽然不多,但出一分力就会多一分的温暖。”戴义斌说,这也是他带领那洒派出所全体民警连续6年对留守孩子进行帮扶的原因。
从2010年开始,那洒派出所的民警们在工作之余,举全所之力扶持辖区的留守孩子,进村走访、核实情况、确定帮扶对象、一对一进行帮扶,这些工作,他们一项都不疏忽。
如今,那洒派出所共有9名民警,每个民警至少都确定了1个帮扶对象。而截至目前,派出所已经一对一帮扶了26名留守孩子。
关爱,汇聚成暖流
戴义斌帮扶了两个留守孩子,一个叫小刚,一个叫芸芸,他们都在上初中。
小刚和芸芸的身世很像,两人的爸爸都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之后妈妈改嫁。如今,小刚和80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芸芸则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缺乏劳动力,懂事的小刚和芸芸在上学之余,也成了家里的“劳力担当”。
戴义斌还记得他到小刚家走访的那天,烈日下,小刚先是在山上干活,之后又去帮亲戚家背砖,他才14岁,周围和他干着同样活计的都是大人。戴义斌也记得,他到芸芸家家访,看到的芸芸总是在灶台前忙碌着,做饭、上菜、摆碗筷、收碗、洗碗,她做得异常流利。
“他们的懂事让人心疼。”戴义斌说。事实上,几乎每个民警帮扶的留守孩子都表现出了其他同龄孩子没有的成熟和稳重。在学校,别的孩子有经济条件选择吃米线还是吃肉包,而这些留守孩子一天三顿都吃馒头;放学时候,别的孩子可以坐车回家,而他们却要徒步走上数十里的路。回到家,别的孩子可以吃到现成的饭,看喜欢的电视剧,玩爱玩的游戏,而他们却还要自己挑水,自己做饭,甚至下地锄草,上山砍柴。
戴义斌经常会到学校看望小刚和芸芸,尤其每次他们考试出成绩的时候。每次他去,对两个孩子总有嘱咐不完的话,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鼓励着他们,只希望他们不要放弃求学,希望他们走出一条更好的路。之后,他还会捎去资助金,给他们当生活费,就像憨厚的父亲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吃好穿好一样。“这或许只能让他们在吃早餐的时候有条件多一种选择,回家时候偶尔可以坐一次车,但我更希望他们感受到这背后的意义——有人在关心着他们。”戴义斌说。
对留守孩子们而言,那洒派出所这样一对一的帮扶已经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然而,戴义斌和民警们发现,这些孩子更加缺乏的还有情感上的关怀。
把自己的电话、QQ号、单位地址等联络信息留给帮扶的留守孩子们几乎是每个民警最实在的做法,为的是让孩子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联系到他们。而在民警看来,无论孩子们出于什么原因联系自己,只要他们找来那都是好的,“证明他们把你当成他的同伴了。”
戴义斌感受到了一些变化——腼腆的芸芸偶尔会主动联系他了,电话里,她会跟他谈学习、聊梦想、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内向的小刚虽然还是不怎么爱说话,但他似乎更有信心了,家里的那面墙上挂满了他的奖状。
民警们都欣喜孩子们这样的转变,尽管只是一声简短的问候,一次短暂的聊天,接起他们打来的电话,翻开他们发来的信息的时候,民警们还是挺满足的。因为民警们的关爱所汇聚成的暖流,正淌进孩子们的心里,融化着他们,温暖着他们,而孩子们也在以此回馈着民警。
传递爱心,延续希望
2012年10月,一批来自广东深圳的价值5万余元的物资被送到广南县那洒镇长箐小学,在其间牵线搭桥的,就是那洒派出所。
为留守孩子尝试了多种救助方法后,戴义斌觉得,无论是民警一对一的固定帮扶还是号召企业、群众募捐的集中资助,只要能帮助到留守孩子们,他们都应尝试,而且应该动员更多的力量一起参与。
长箐小学获得的捐助,要从2012年3月说起。当时,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刑警大队侦办的一起案件嫌疑人为那洒镇长箐村委会萝卜冲村村民毕某,毕某作案后潜逃。3月26日,宝安分局刑警大队朱队长带领2名民警来到广南,由那洒派出所民警协助他们前往萝卜冲村摸底排查。
一路上,朱队长把当地群众的艰苦生活看在眼里,那洒派出所民警也将辖区留守孩子的情况向朱队长做了介绍。当地群众的淳朴和留守孩子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好学上进深深感染着朱队长,他决定要为长箐小学做点事。将犯罪嫌疑人毕某带回宝安后,朱队长动员同事及亲朋好友为孩子们捐款捐物。10月8日,朱队长和他的企业家朋友联系到那洒派出所民警,将事先邮寄到那洒派出所价值5万余元的物资送到了长箐小学。
这天,全校248名学生每人得到一个新书包、一双新鞋子、一套新被子和床垫,学校也有了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篮球、排球等教学器材。“孩子们高兴坏了,学校也不用再为打字复印而跑上数十里的路程了。”长箐小学的老师说。
类似的资助并非孤例。在《那洒派出所资助对象一览表》上,记录着自2010年以来派出所、群众、企业对辖区留守孩子的资助情况,从帮扶对象、帮扶人到帮扶的原因、捐助的资金或物资,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
尽管在派出所的努力下,不少留守孩子得到了帮扶,但戴义斌觉得这还远远不够。据不完全统计,那洒派出所辖区在读的学生有4800多名,其中有2800余名属于留守孩子。戴义斌说,这一串数据背后有多少个不健全的家庭,他不敢计算,但对这些家庭里孩子的成长,他无法放宽心。
“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关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孩子,让他们在成长路上不再孤单。”这是戴义斌的心声,也是派出所民警的希望。这条帮扶之路,远远不止6年,而那洒派出所的民警们将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