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利车老寨有了新变化
2016-07-08 10:47:09
上利车老寨有了新变化
唐天雷
上利车老寨村民小组是澜沧县勐朗镇勐滨村民委员会的一个哈尼村寨,因对毒品危害缺乏认识,2013年以前,村里63户人家就有56户涉毒,占总户数的88.9%;全村212人中有吸毒人员97人,占总人口的45.8%,因吸毒死亡28人,毒品问题严重阻碍了上利车老寨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严峻的毒情形势,上利车老寨村民小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强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组建禁毒联防队,狠抓禁毒宣传教育等措施,走出了一条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禁毒乡村治理新路子。
强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2013年初,在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领导下,通过村民选举,撤换了无所作为的小组干部, 组建了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村民小组领导班子。新组建的村民小组班子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整治毒品问题,成了全村人民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当年8月,村里组建了由3名小组干部和4名群众组成的禁毒联防队,村民小组自筹资金统一配发了联防队员服装。在禁毒工作开展初期,禁毒联防队每周巡逻3至4次,挨家挨户进行尿检1次,如发现吸毒人员则按村规民约进行处理,并在村民大会上进行通报。对于有涉毒背景在外打工的本组村民,回家需接受尿检,外出需报告,返回需接受检查,外来人员进入本村需接受盘查,为整治毒品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村民小组变被动为主动,召开村民大会,邀请宣传、公安等部门,对全体村民开展禁毒宣传和毒品预防教育,讲解毒品知识、毒品危害和相关法律法规。小组党员干部深入每家每户宣传禁毒知识,有效增强了村民识毒防毒拒毒意识,筑牢了毒品预防思想防线。
巧用民风民俗
在上利车老寨村民沾染毒品之初,人们对毒品危害缺乏足够认识,很难将吸毒与穷困潦倒和家破人亡联系在一起,部分群众甚至把毒品视为治病的良药。但随着毒害逐渐加深,正值青壮年的吸毒者一个个走向人生尽头,广大村民对吸毒危害渐渐有了新的认识。
在小组党员干部引导下,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表决通过,将吸贩毒行为的惩戒措施纳入村规民约。初次吸毒给予批评教育,再次吸毒需强制缴纳违约金200至1500元,所收缴的违约金用于全村集体活动开支,第三次吸毒由禁毒联防队移交派出所处理。同时还规定,涉毒家庭不得享受国家相关强农惠农政策。
将禁毒工作融入 “成人礼”、“开门节”、“关门节”及婚丧嫁娶“做礼”这一民风民俗。规定:凡吸毒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不得参与其中,外人也不可主动帮助吸毒人员家庭处理大小事务,以示对吸毒行为的惩戒。通过巧用民风民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抵制毒品的自觉性。
“三帮一”让吸毒人员“回归”
小组党员干部、禁毒联防队员、家属采取“三帮一”的方式,与吸毒人员结成帮教对子。通过定期走访和不定期尿检,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以及戒断巩固情况,积极帮助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实际行动教育感化吸毒人员,帮助吸毒人员重拾回归社会的信心和勇气,重新走上生活正轨,有效避免了吸毒人员因无人管理,放任自流,再次复吸的情况出现。
在整治毒品问题的同时,村民小组主动谋求发展,在党委、政府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通过农业科技技能培训,引进优良品种,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培育种植业,发展养殖业和劳动力输出的路子。目前,全村共种植甘蔗、玉米500余亩;饲养牲畜200余头,人均年收入比2012年前翻了一番。
通过几年不懈努力,上利车老寨毒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全村未新增和复吸毒人员,昔日的吸毒村,一跃成为其他市县和本县其他村组争相学习借鉴的无毒示范村。
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利车老寨村民小组新建民房18间;投入30余万元,新建小组社房及篮球场;投入60余万元,硬化贯穿全村主干道600余米,建成了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美丽哈尼山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