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110
2016-07-22 10:39:51
大山里的110
通讯员 杨剑锋
“叮铃铃……”施甸县公安局老麦派出所的报警电话又响起来了,号码显示这还是一起“110指令”,且又是一起交通事故,值班民警将指令转到派出所副所长蓝武手机。此时,蓝武带队正在处置一起交通事故,两起警情前后指令时间仅相隔半小时。他得抓紧时间先把眼前的事故赶紧处置完毕,然后尽快赶到下一个事故现场。
这只是老麦派出所接处警工作的一个小片段,却也体现了山区派出所在接处警过程中民警处警的艰辛。
指令:不能拒绝的绝对命令
7月9日1时08分,睡梦中的蓝武被手机铃声惊醒,他按下手机接听键,眯着眼睛,条件反射的询问:“你好,老麦派出所,有事请讲。”
是一起群体性事件隐患,老麦乡白邑寨水库养鱼人与村民发生纠纷,村民正组织了60余人手持棍棒朝堤坝上围拢聚集。蓝武挂断电话,穿上裤子双脚直接穿入皮鞋,没有绑鞋带,抓起床边的上衣跑出宿舍,一路敲击着其他民警的宿舍门,嘴里重复“出警、出警……”
单警装备都在车上,从宿舍边走边穿衣服,到达警车前只用了1分钟。所有派出所出警民警几乎都会计算这种最省时的“穿衣技巧”,这是警务实战考核以外需要训练的“标准技能”。
白邑寨水库离派出所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在车上蓝武通报了警情,又将电话回拨给报警人。报警人很焦急,但却提供不出更多有价值的情况。
进村的路面凹凸不平,最大的坑约有50公分的起伏,一路颠簸。到达现场,蓝武发现人群中有老有少,手持砍刀、棍棒,见到民警你一言我一语显得乱糟糟的。
几位“脸熟”的群众给蓝武递上了村民要求收回水库的“请愿书”,上面密布着村民摁得密密麻麻的红手印。这是一个合理诉求,但此类纠纷并不属于民警的执法范畴,他们能做的就是稳控群众的情绪,请乡村两级在村里等待,让群众推选代表将群众引导到正规途径的渠道上解决。
群众散了,回到派出所里已经是凌晨5点,但夜里出警的民警们依然还要8点准时起床,县局每日8点30通过视频系统准时点名。
“110指令”是民警必须要执行的绝对命令,在所有派出所都没有拒绝的“特例”,遇到案子还要做询问笔录,有时候会连续职守几个通宵,民警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环境:最大的危险是交通安全
在施甸县有80%的地方是山区半山区,其中酒房乡、何元乡等沿江乡镇紧挨怒江峡谷,山高破陡地形更为复杂。
6月2日的一起处警,让何元派出所的民警们记忆犹新。当日16时30分,3名何元派出所民警从组军门调处完纠纷往所里赶,结果警车在近45度的徒坡路上抛了锚。
最近的汽车修理点在何元乡集镇,民警拨通了修理工的电话,第一批修理工接到电话从乡里出发,19时才赶到现场,准备用牵引轴将警车拖到平整地点修理,没想牵引时牵引轴也从中间断裂了,两辆车停在了山路上。第二批修理工赶到时已经是夜里23时,民警回到所里睡下已经是凌晨3点。
这不是警车第一次抛锚,何元派出所这唯一一辆用于出警的越野车,每年的车辆维修费就达4万元,是何元派出所大半年的办公经费。
每一次警车穿梭在盘山公路,面对山下的怒江峡谷万丈深渊,出警民警都心有余悸。
“在山区派出所工作,民警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交通安全。”何元派出所副所长张建军说,从辖区最低处650米海拔到派出所所在地1750米海拔,有1100米的悬崖落差,这辆警车不仅承载着报警涉事群众的期盼,也同时承载着出警民警的性命。
艰难:用双脚丈量出的安全感
去年12月的一个深夜,何元派出所接到了组军门李某的报警电话,称自己被妻子家暴打伤,民警接警后赶往组军门李某家中调查,但车到山下就没法前行了。
李某家住在山的另一面半山腰,带着10余斤重的单警装备,民警徒步爬山,走了40多分钟的山路才到达山顶,接着还要下坡走到半山腰。
几乎每个派出所的辖区都会遇到类似于这样警车无法到达的地段,每名山区所的民警都会遇到出警中的徒步情况。有时候根据警情,民警除了必带的单警装备九件套以外,还有枪支、相机、勘察箱等物品。
理解的群众说:“寨子里的安全是民警们用双脚丈量出来的。”当然,也有不理解的群众。有时派出所民警难以迅速赶到现场的就会遭遇到投诉,民警心里也很委屈。
施甸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员杨开艳介绍,每年施甸县的110接警量约为2000起,指令山区派出所民警出警的约占30%。
“在山区派出所报警电话不响的时候,以为是电话坏了,可每次报警电话一响,心里那更弦就会又立即紧绷起来。下一秒,不知道又将面对什么样的警情。”张建军说,每次民警接警、出警、办案都很疲惫,就像转动的车轮,根本已经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