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创新群防群治细胞工程建设
2016-07-22 10:45:26
思茅创新群防群治细胞工程建设
通讯员 余季丰
2015年以来,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牢固树立“以小平安积大平安,最后实现全区安”的理念,从社会最基层、最细小的单位组织和行业场所入手,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参与,迅速推动了一批治安乱点场所的治安改善向好,创新了社会治安防控模式。
“两手抓”启动工程
思茅分局将创建群防群治细胞工程定为年度重点创新项目,成立三级创建体系,由分局局长主抓创建工作,成立由1名副局长任主任的“创新办”,具体组织开展日常工作。各派出所则将创建纳入“一把手”工程,创建成果既作为考核派出所的主要指标,又作为测评所长业绩的重要依据。
同时建立三级约谈督促机制,“创新办”制定下发创建范围、创建标准、工作进度和完成时限,局长根据工作进度和创建效果,约谈“创新办”主任,“创新办”主任约谈派出所长,在逐级约谈中既督促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又共同分析对策攻克难题。
“三步走”科学推进
公安机关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开门纳谏,广开言路,在群策群力中科学推进创建。
“请进来”。8月14日,召开治安、反恐、派出所等部门及城区14个社区参加的思茅城区社会治安防控暨群防群治细胞工程创建座谈会,分析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难点盲点及提出对策建议,明确社区在群防群治中的职责作用,并对现存的问题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进行整改提高。
“走出去”。8月20日至21日,组织治安、特警、反恐、派出所等部门主要领导和部分社区领导17人,到昆明市西山、五华、官渡、盘龙四区公安机关考察学习群防群治工作,带回经验指导思茅区的创建实践。
“沉下去”。严格落实创建工作“一把手”要求,派出所长既全面负责本辖区的创建,又具体创建一个场所,定人、定责、定标准抓出成效。“创新办”在三级约谈基础上,根据需要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督促工作措施落地生根。
“四支队伍”齐抓共管
打破公安机关独家支撑治安防控的瓶颈,构建义务巡逻队员、单位保安、协警人员、公安民警4支队伍齐抓共管局面。
指导每个社区至少物建10名身体素质好、能胜任一般纠纷调解和违法行为制止的群众作为义务巡逻队员,每月至少参与巡逻10天。目前,城区14个社区共组建义务巡逻队员107名,每晚8时至11时巡逻3个小时。2015年以来,义务巡逻队在巡逻中制止、调解现行纠纷146起,向公安机关扭送违法人员38名,提供线索1021条,协破刑事案件29件。
加强内部单位的内部保卫组织建设。目前,城区各单位、小区配置保安人员2307名。2015年以来,有保安人员值守的单位、企业发盗窃案107起,环比减少68起,发案率下降39%。特别是在KTV推行机场式安检,全年收缴顾客随身携带的管制器具1485件,极大消除了治安隐患。
协警人员作补充。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每年划拨1098万元的协警人员保障经费,招录610协警员辅助公安民警开展工作,提高街面见警率和震慑力。
公安民警担主责。设置3个主要出入城通道防控圈,防控圈内设置8个武装处突单元和17个治安岗亭、5个交警岗亭,日均下沉110名警力屯警驻守。2015年以来,社会面发“两抢一盗”案件2348件,环比减少966件,发案率下降30%。
“五个一点”完善保障
构建政府、公安、社会、社区、群众“五个一点”经费保障模式:即区委、区政府出一点,公安机关出一点,乡镇社区出一点,社会单位出一点,受益业主出一点,积少成多,扩充经费来源。
由区委政法委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每年向每个社区拨付资金5000元,专门用于义务巡逻队员工作补助及其它综治维稳项目,并购买义务巡逻队员的意外人身伤害保险。
由辖区派出所主动向乡镇党委、政府汇报,并协调社区居委会支持,根据乡镇、社区的财力和创建需要优先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社区义务巡逻及其它综治维稳建设。
由分局自筹资金,每个社区每月补助5000元,专门用于义务巡逻队员统一标志、配备装备及开展工作期间的误餐补贴等开支,每年共向14个社区补助84万元。
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市场法则,由单位自行出资建立完善单位内部的“三防”设施,并争取一定的资金支持派出所开展综治维稳工作。
对各商业住宅小区,由派出所引导业主自行出资完善技防、物防设施,并采取在小区内部建立楼栋长或聘请保安员的形式,加强人防建设。
自2015年开展群防群治“细胞工程”创建以来,思茅区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下降明显。截至2016年5月,全区可防性案件发案3440,环比减少966起,发案率下降22%。其中,单位组织、住宅小区、学校医院等场所发案1708件,环比减少628件,发案率下降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