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城开启边境管控新模式(上篇)

    2016-07-22 10:46:26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江城开启边境管控新模式(上篇)

记者王耀 张密 通讯员黄初勇 杨祺

“这几年,我们江城的变化可大了。治安好了,边境更加和谐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了。”谈起江城近年来的治安环境变化,出租车司机李先生异常兴奋,滔滔不绝地说:“为了让全民参与爱边护边,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公安局还与每个驾驶员签订了责任书,要求我们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举报。”

近年来,江城县公安局不断加大改革步伐,围绕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勇于创新,通过打造钢铁般坚强的队伍,借助群众力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边境管控新路子。“只有我们自身队伍素质过硬,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江城县公安局局长陈仲荣认为:“警察的职责是什么?‘警’就是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患未然、未雨绸缪;‘察’就是提高侦查破案能力,有事管得下、有案破得了,这样才能打造一支铁的队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过硬的队伍,才使江城县公安局在警务模式改革、边境管控等工作中独树一帜,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构建新型立体巡防网

“一包看上你,三包一盒糖,五包脱裢褂,七包拉拉手,九包跟哥走。”每年正月初二和正月十五、十六这几天,是江城县彝族青年男女期盼的丢包狂欢节。狂欢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请注意你们的随身财物,请不要将手机和贵重物品放在外衣口袋里……”在人群外围和密集处,一支由民警和协警组成的巡逻队伍在不停巡逻着,并不断提醒参加狂欢节的群众。

杨昆是江城县公安局宝藏派出所的内勤民警。201411月份,他和从勐烈派出所抽调上来的施魁、整董派出所的黄晓玉及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的苏智力等4名民警,带领10名文职人员组成了江城县公安局巡逻队,专职作为县公安局的一支应急处突力量,参与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巡逻和应急处突。在丢包狂欢节、彝族火把节、哈尼节、整董泼水节等当地的重大民族节日上,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这支巡逻队是按照特警大队的职责建立的。除了日常巡逻防控,他们还按照特警的要求来训练。目前,警务技能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在警械装备方面,也逐渐得到了加强。”陈仲荣介绍,除了这支巡逻队外,作为城区派出所的勐烈派出所还有一支巡逻中队;加上局机关和勐烈边防派出所的巡逻队,共有四支巡逻队伍覆盖城区和郊区。

目前,江城县已建成了“点上有岗亭和哨卡,线上有警察和治安员,面上有治保干部和义务治安员,天上有视频监控”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同时,整合军警力量,建立武装巡逻机制,整合公安、边防、武警力量,组建了一支50人的巡防队伍,在城区全天候进行网格化巡逻,实现了“动态布警,快速反应”。

另外,江城县还建立了“网格化”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机制。在出入城区的主干道设立三个常态治安卡口,加强警力配置和车辆配置,发挥卡点城区稳控、应急反应和快速堵控作用;建立“公安管片、部队守线、边防堵卡、民兵协作”的边境治安防控体系,组织群防群治力量、民兵、边境村寨义务巡逻队,加强边境通道、边境村寨的村落防范,严打偷渡越境、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近年来,江城县公安局还建设了一张包括714个视频监控探头和4套高清晰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天眼”实时巡查监控。通过构建新型立体巡防网的建设,江城县盗窃案件和抢夺案件直线下降,江城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前25位。

 

构建警民鱼水关系网

“服务群众工作要‘暖’字引路,深入走访暖民心;‘诚’字搭桥,广开言路听民意;‘打’字开路,严打犯罪保民安;‘情’字当头,真心实意解民忧。”陈仲荣认为,服务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宗旨;让群众满意,是衡量公安工作的标准。

近年来,江城县公安局采取领导包片区、民警包村组、专人包重点的‘三包’模式,领导班子成员每月深入督导单位及联系的乡镇走访群众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收集掌握信息、群防群治工作发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少于4次,每年走访群众50户以上,并写好走访日志、调研文章、心得体会三篇文章,广泛征求来自各层面的意见和建议。明确局直各部门科级干部挂钩联系一个村委会或社区,民警挂钩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每月深入挂钩联系的村委会、村民小组走访不少于4次,走访群众50户以上。社区民警对辖区群众做到100%走访。每次走访群众都必须撰写工作日志,进行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乡镇为单位,将全县在建重点工程、重点单位、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村庄进行划片包干,由派出所长负总责,确定民警具体包访,认真摸排矛盾纠纷和热难点问题,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指导治安防范等工作。

陈仲荣说:“我们要放低姿态,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打成一片,警民关系才能进一步深化。在与群众的交流沟通中,我们准确了解群众的需与求,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位于江城县曲水镇高山村委会的土卡河村民小组,距离县城80公里,和越南隔江相望,是中越边境线上的一个美丽傣族村寨。因为耕地少,“江中打鱼”也就成了傣族群众的主要谋生手段。所以,土卡河组既是靠山吃山的小山村,又是靠水吃水的“小渔村”,同时也是普洱唯一的小渔村。土卡河村只有346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住房老旧拥挤,人年均收入只有两三千元。唯一通往外界的20多公里土路,一到雨季就成了烂泥塘。因为交通不便,群众打到的鱼往往都卖不出去。

在走访中,陈仲荣发现了土卡河村的情况。为了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他帮群众引进了200亩胡椒种植,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在陈仲荣的多次努力下,今年,土卡河村已经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连接外界的20公里土路,也将在今年雨季后开始硬化路面。

“每年,公安局的领导和民警都会来村里几十次,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每个来到村里的民警,大家不但都认识,还能叫出名字来。民警关心我们,我们也支持公安工作,现在,村里的群众都是公安机关的‘眼睛’,不管是上山干活还是到江里打鱼,都会关注着当地的治安变化。”土卡河村群众陶元福高兴地说。

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江城县公安局建成了摩托车类车辆训练及考试场地,并延伸驾管服务,建立“流动车管所”,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群众办牌办证难问题。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停车位设置纳入街道改造计划,设置100个停车位,解决群众关注的城区交通拥堵问题。

与此同时,江城县公安局把还民警深入社区、单位、企业、村组、家庭作为常态化工作,积极开展送法律、送知识、送服务、送温暖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办实事体现真心真情。今年以来,共走访弱势群体3820人次,支持帮扶资金12.8万元,回告案件当事人69人次,集中开展法律宣传4次,受教育群众达9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