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城开启边境管控新模式(下篇)

    2016-07-29 11:34:55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江城开启边境管控新模式(下篇)

记者 王耀 张密 通讯员 黄初勇 杨祺

构建“公安+”和谐网

“在整董镇附近,一辆客车的轮子掉到水沟里了。”接到报警后,江城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立即将处警的指令下达到“流动执法小分队”。随后,由民警、交警、安检、农业、路政、运管组成的“流动执法小分队”迅速赶到现场。经调查,客车司机因为感冒服用了感冒药,开车时打瞌睡,车子才冲到路边的排水沟里。

“不能吃感冒药是司机的常识,这项违法行为由交警处理;客运公司对司机的处罚,由交管部门处理……”小分队成员各司其职,对涉及自己职权范围的迅速做出回应——创新“公安+流动执法合作”江城县公安局,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加强交管工作,迅速应对各种交通安全事故一种新尝试。

2013年以来,各级治保组织、边境巡防队共收集上报边境治安信息105条,参与调解民事纠纷16起,开展边境巡逻巡查560余次。”这项工作,仅仅是江城县公安局在构筑边境管控体系中的一环。

充分整合资源,建立边境军警民联防网;夯实基础,建立边境群防群治网;以点带面,建立边境视频监控网;点线面结合,建立边境信息网。“这四张网,形成了由公安机关各警种、当地驻军、公安边防、武装部、海关、检疫、边防检查站、群众巡防力量共同组成的边境管控体系——创建“公安+军警民巡防合作”,构筑起了边境管控体系。

在“网格化”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机制建设中,江城县公安局组织单位内部保卫力量、厂企联防队和治安积极分子等治保力量,参与到社会面治安防控工作中,加强对居民小区、背街小巷以及易发案、高发案部位的巡防,使侵财性案件发案率下降45%——拓展“公安+厂企治安合作”,增强了城区管控力度,减少了发案率。

同时,江城县公安局还加强了县域警务合作。与绿春、勐腊、墨江、思茅等县区,签订了警务合作框架协议。以‘常态、共享、联动、共赢’的原则,每年轮流召开区域警务合作会议,强化应急处突、打击犯罪、社会管理、信息互通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公安+县域警务合作”模式,共同维护了相邻边界地区的社会治安稳定。

 

构建国际警务合作网

江城是我省唯一与老挝、越南两国接壤的县城,边境线长达183公里。因为接壤地带丛林密布、便道众多,曾一度成为贩运毒品、非法出入境、涉案人员外逃的“最佳通道”。

“因与老挝、越南接壤,江城面临着枪、毒和严重的非法出入境等状态,情况复杂。综合辖区实际,江城县公安局近年来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主打边境管控这张‘牌’。”陈仲荣介绍,近年来,江城县公安局立足境内延伸境外,着力加大与越南、老挝相邻县公安机关的国际警务合作,建立完善了双边会谈会晤、执法协作等国家警务合作机制,并在共同打击跨国毒品犯罪、故意杀人、经济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恐怖活动等严重刑事犯罪以及出入境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边境社会治安得到明显好转,双方友谊也在不断加深。

“在国际警务协作中,双方还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合作的形式与内容,在打击跨国刑事犯罪、毒品犯罪、贩卖枪支弹药、非法出入境等方面的均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双方执法合作和联手打击跨国犯罪活动的能力。”在近期的一次会谈中,老挝丰沙里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西翁赛谈到了双边建立警务协作机制后带来的变化。

而早在20127月,江城县公安局就联合县司法、边防、外办、法院、检察院等职能部门,在老挝约乌县兰碓口岸设立了“中老边境地区民间纠纷联合调解室”,建立了双方边境一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作、普法工作和定期会晤“三个机制”。

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全面深入的矛盾纠纷排查;每年625日、1225日开展2次联合法制宣传活动;每季度由双方轮流举办1次双边会晤,相互通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双方平等磋商相关合作事宜,及时高效化解各类跨境矛盾纠纷,力争各类跨境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通过加强与越南、老挝国际警务合作,江城县公安局近年来,有效打击了边境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边境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