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月,难说再见
2016-08-19 13:14:51
7月8月,难说再见
记者/唐天雷 通讯员/ 邹昌义
7月,是警校学生的毕业季,8月,是公安边防官兵的退伍时。面对离别,他们有太多的不舍。
7月,是警校生毕业的时候。他们即将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他们是我们的每一个人的过往,也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进入云南警官学院的大门,最显眼的就是墙上的六个大字,“忠诚,责任,奉献”。魏得平说:“刚进去的时候,也许这几个字看一眼就忘了,可是当你出来的时候,你会知道,这六个字,会跟你一辈子。”
最后的日子
2016年的夏天与魏得平刚来那年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种离别的味道。
转眼又是一年的6月,由于临近放假,云南警官学院里的盛夏多少显得有些慵懒。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日子,他和同学坐在教室里面,时针走到4点的时候,铃声响了。
“起立,交卷。”监考老师一声令下,所有考生放下笔站起来,表情肃穆,然如等待命令的战士。“坐如钟,站如松”这是军训第一天教官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但如今,这句话,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肉与灵魂当中。
这是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最后一科。魏得平收拾好铅笔和橡皮走出教室,突然有一丝恍惚。从前的期末考试,他总是会担心自己会考不好,会不及格,而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四年的警校生涯,就这样结束了吧。
6月的警官学院,草长莺飞,欣欣向荣,而他们却要开始经历一次盛大的告别。魏得平最先送走的是一个大理的同学,他在家乡考的公务员过了笔试。到了6月30日,他也要离开了。他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装进编织袋,他的床上第一次不见了叠成豆腐块的被子。“从前没觉得我的东西有这么多啊。”他看着地上大包小包感慨地说。
“警服,教材,被子,所有能带走的东西我都装起来了,因为这些都是学校发给我的,我一样都舍不得丢。”魏得平说。
宿舍的几个朋友帮他扛着大包小包,送他到门口。路上,一个朋友开玩笑地对他说:“9月1日开学,你可别迟到了。”几个人都哈哈大笑。
可是魏得平心里却很心酸:“如果可以,我真的还想回来。”
初入警校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共鸣。魏得平也看了这部电影,但他说:“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更像士兵突击。”
2012年的夏末秋初,魏得平记得,他刚到宿舍的时候,看见一个同学在满头大汗地整理衣柜。“他足足带了两大箱的衣服。”
然而军训开始前的一天晚上,藏青色的警服发到了他们手上。他们正在高兴地比量、试穿的时候,教官的一句话像是泼了一盆冷水。“从今以后,星期一到星期五,你们都必须穿警服。”魏得平还记得,当时教官说完,就听见一片唉声叹气。那时他自然还想不到,四年之后,自己会这么舍不得脱掉这身当初被“强迫”穿上的衣服。
警校的生活很规律,6点20就要出早操。平时和跑步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队列。早操、吃饭、上课、晚点名,都要队列。每个星期五,还要专门拿出一个下午的时间来练习队列和拉练。有人开玩笑说:警校读了四年,大概就能跑完一个长征的路了。但魏得平说:“我觉得应该不止。”
这种每天在耳边飘荡的除了哨音就是指挥员的口令的生活,最开始还是让魏得平很不习惯。但慢慢地,他也开始感受到这些“规矩”带来的好处。
魏得平说:“警校的规定和我们留下的汗水都并非毫无意义。早睡早起,增强了我们的毅力,也让我们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繁重的队列和拉练,锻炼了我们的体魄,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讨厌警校的规矩,并不是因为它不好,反而因为它好,让人讨厌改变的惰性本能地开始抵触,但克服了这些之后我们才发现,是这些规矩,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舍不得那一道拐
大四的时候,魏得平在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实习。每天跟着法院的老师整理文件,参加庭审,写报告。开始他写出的东西,都会被改得面目全非。但魏得平并不气馁,错了,就改;不懂,就问。一份报告改上十几次,他也不会厌烦。慢慢地,他犯的错误越来越少,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老师对他说:“我特别喜欢你们警官学院的学生,勤奋,踏实,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这句话才让魏得平幡然醒悟,三年多来辛苦劳累甚至曾让他有些抱怨的生活,带给了他多么大的财富。
大四下学期,学校给他们放了假,以准备各种考试。魏德平自己报了一个培训班,每天早上7点钟就出门,晚上8点左右才回来。他见到同学和教官的次数越来越少。偶尔在路上遇见,寒暄的问候语也都变成了:“书看的怎么样了?上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如何?”不再有日常训练任务的时光并没有让他们感到轻松,几乎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离别的情绪,在每个人心里无声无息地蔓延开来。
老师和教官们在讲课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对他们有所嘱咐和祝福。“学校是小课堂,社会才是大课堂,老师希望你们,走出这个学校的时候,也要以现在的这种精气神儿,努力地学习、拼搏。”同学们听课也越来越认真,回答问题越来越踊跃。“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样的课是上一节少一节了。”这是那时大家都会说的一句话。
“快要毕业的时候,你会发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每个人都是那么可爱,因为你知道,很快,你就会不属于这里了。”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魏得平都会盯着自己的警服看一会儿,不知道这身衣服,自己还能穿多久。“真的是舍不得这道拐。”
还记得自己要离开的那天,魏得平站在学校门口,回头看了一眼。犹记得四年前他来报道的那一天,也是一进校门就看见了那六个大字。“忠诚,责任,奉献”。“刚进来的时候,也许这几个字看一眼就忘了,可是当你出来的时候,你会知道,这六个字,会跟你一辈子。”
8月,是公安边防官兵的退伍时。脱下这身伴随自己度过无数日日夜夜、略显发白的警装,他们有太多的不舍。
当八月的阳光洒进警营,这些即将离开的公安边防官兵,心情有几分失落,几分平静,还有几分留念。警营承载了他们太多太多的回忆,埋藏了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
“12年,我在这里学会了担当”
“车辆就是驾驶员手中的枪”。红河公安边防支队运输队驾驶员胡建海12年来,安全行车30万公里,荣立“三等功”2次、“红旗车驾驶员”1次、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受上级嘉奖。入伍12年,安全行车30万公里,荣立“三等功”2次、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受上级嘉奖。
开始,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胡建海,来到部队后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面对困难,他虚心向老师傅和战友们请教,钻研汽车修理技术,做到了小毛病不过夜,小故障不出库,大故障少花钱,对付车辆的常见故障都能“手到病除”。
记得是在处突队一次拉动训练中,他驾驶的车辆被锋利的石子把汽车的变速箱划破了,机油漏了一地。车子拖到修理厂,师傅说:“换一个变速箱吧。”带队领导一打听,一个变速箱要好几千块。
“让我先看看。”胡建海边说边撸起袖子,直接钻进地沟,卸下变速箱,倒空机油,盯着变速箱琢磨起来:“不能焊。”
不一会儿,胡建海眼睛一亮:“有了!”只见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一个空易拉罐,剪下一块,在石板上磨了起来。磨薄了的易拉罐皮用强力胶在破裂处一粘,几个小时后,牢固如初。车子一直用到今天,变速箱没坏过。
如今,胡建海即将退伍,12年的警营生活,能让一个毛头小子长成懂得担当的青年,能让一个青年被磨圆了棱角以至于怠惰了曾经的理想,能让一个中年人厌倦了生活变得碌碌无为。而他,12年来,一点没变。依然秉承着自己独特的观念,干活麻利、乐于助人。
“回家了,我还有十足的干劲。一定要发挥咱在警营时的优良传统不是?”胡建海说。
一个大学生的警营梦
2014年9月6日,酷热的北京笼罩在令人窒息的深井。龚晨印依然清晰地记得,当他向同学们说我要参军入伍时,他们脸上突显出的那种诧异表情“你能坚持下来吗?”“这可是人民大学!你图个啥呢……”
来到红河公安边防支队,龚晨印印象最深的就是新兵连第一场篮球赛后中队长震怒的表情,一个个新兵蛋子胆战心惊地准备接受随之而来的风暴,而中队长却只是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批评:“要有狼一样的拼命精神,赛场上你们没有拼劲,赛场下观战的同志也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荣誉是一个集体的,见到荣誉都得去争去抢!”
三个月的新兵生活后,龚晨印被分到了机动中队,报道那天,当中队长在队列面前说:“机动二中队是红河片区的拳头部队,是维护辖区安全稳定的一股尖刀力量!”回到班里收拾东西的时候,同是大学生入伍的小雷兴奋地冲他说:“我们是特种兵了吧?我们是特种兵啦!”这时,他才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
机动队比新兵连累得多。“每天定时定量完成俯卧撑800个、仰卧起坐800个、深蹲1000个,400米障碍、五公里武装越野、花样百出的体能项目层出不穷。”第一次学倒功配套,他自信满满地囔着第一个上。前倒预备,“倒”!龚晨印壮着胆一声大吼,挣扎了3秒才挥起双臂向前倒下,“砰”的一声巨响,倒地的一瞬间,龚晨印感觉小臂、腰腹都不受他控制了,之后他整张脸埋进了沙子里,在场的战友看到这一幕全都乐开了花,班长一脸坏笑着对他说道:“小龚啊,看来你的手臂和腰腹力量还是不够啊,今天开始每天多做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吧……”
转眼间,龚晨印就要离开这警营了,就要穿上没有领花肩章的衣服融入茫茫人海中。那条他跑过无数次、恨过无数次的坡,那片他爬过无数回、骂过无数回的战术训练场,那间他待过无数个日夜、焦头烂额过无数个日夜的办公室,那些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亲切得不能再亲切的面庞,都即将成为回忆。
最近,总有亲朋好友问他什么时候退伍,龚晨印总是笑笑,对他们说:“什么时候退伍不好说,但我一定不会褪色!”
“我想再敬最后一个礼”
“转眼间就要脱下这身警服,我想再敬最后一个礼,祝愿和我一道即将离别的战友们,一切顺利。”勤务中队三班班长连维利说。
八月的警营,有一些公安边防官兵,即将脱下警装,告别战友。回顾这一路走过的军旅生涯,他们不知站了多少次岗,守了多少夜。“记得我刚来的时候,才十几岁,整理内务笨手笨脚的,经常问班长什么时候才能下连。班长常说:‘等你成熟的时候’。一晃十二年过去了,而如今却是战友分别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老战士作风不散,干劲不减,决心不少,在位一分钟,干好六十秒。”在其他战友的眼里,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一点即将离别的表情和印记,他们依旧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各项日常工作,一切都在斗志昂扬的激情和梦想、在缓慢悄然之中向退伍集结。
反恐集训队班长曾黎,在训练场上,他挥汗如雨、辛勤付出,在比赛场上赢得了多项成绩,2014年、2015年都曾代表支队参加部局和总队的军事大比武,折得多个奖项。即将离开的他,依然勤奋忘我地工作,挥汗如雨地训练,为自己的军旅生涯写下了最后光辉的一页。
龚晨印在离队之即,与新同志一起来到敬老院,给老人们搞卫生,与他们聊家常,将爱心接力棒传给新战士,与老人作离队前最后的话别,留下警民的一段真情。
进入退伍季的人,像挥着镰刀收获的农民,不知疲倦地收获着自己注满汗水与希望的果实,绝不遗漏半分。这些即将离开的公安边防官兵也是一样,荣誉室里、训练场上,在营区的每一个角落驻足,转一转、站一站、看一看,一草一木都能叩开记忆大门,因为这里曾经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为这里,曾经是他们战斗过的疆场。
“我们会牢记这一段永远不能被代替的岁月,我们会勇敢地开创自己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