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花社区的“金牌民警”

    2016-08-19 13:16:21

 

荷花社区的“金牌民警”

 

/曹丽梅

 

1985年从警至今的杨顺龙,31年来,坚持每天下社区,为群众解决困难,是群众公认的“金牌民警”;他善动脑筋,将社区警务做得有声有色,群众称他是“点子民警”。而这些好口碑,都是他用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与默默奉献换来的。

现年53岁的杨顺龙,是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玉兴派出所一位社区民警,他用10年的时间,打造出一个能“叫得响”的荷花社区。同样,他也用了10年的时间让自己真正走进了辖区百姓的心里。现在荷花社区刑事案件连年下降、警务工作亮点纷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

 

老杨有个“百宝箱”

 

2006年,杨顺龙被调到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玉兴派出所,担任荷花社区的社区民警。作为一名备受尊重的老前辈,老杨面对社区工作却不敢有丝毫马虎。

杨顺龙说“在我眼里,社区服务没有卑微”。 10年来,老杨一直怀着对社区工作的“敬畏”之心,坚持每天下社区,挨家挨户访问。从摸着门牌走,到提人知名、提物知情;从最初群众的不信任到后来的融洽相处,老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按他的话说“这份信任来之不易,我能做的,就是用更好的工作回报大家”。

老杨有个“百宝箱”,就是他随身带的工作包,里面常年装着笔、记录本和宣传册。每到一户,只要访到情况或群众有需要办的事,他就一一记在本子上,能办的迅速办,实在不能办的回头也清清楚楚地告知群众。在群众的印象里,老杨总是笑呵呵地来,为群众办事,不论小事、难事,总是笑呵呵地办好。

 “服务群众靠的是一颗敬畏谦逊的心,无论老幼,只要需要我,我都会尽自己最大所能给予其帮助。”杨顺龙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一次入户访查的时候,杨顺龙发现租住在出租屋内的一名老人情况较为特殊。老人80高龄,在玉溪捡垃圾为生,膝下无儿无女,双腿因病患上残疾,生活已经不能自理,平日里全靠邻居接济。为了老人的安全着想,也为了帮老人“圆梦”,杨顺龙私下里跑遍民政、义工、居委会等部门,为老人的事奔走、协调,发动、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开展“爱心接力”。

每到社区,老人的住处都是杨顺龙必须去的地方,给老人买饭买衣物,不明真相的群众直夸老人有个“孝顺儿子”。在杨顺龙的积极努力下,红塔区民政部门、义工协会、居委会积极协调山东民政部门及村委会,将老人安全送达山东老家,妥善解决了晚年颐养之忧。临行前,老人老泪纵横,说不出一句话,却紧紧握着杨顺龙的手不肯松开。

社区还有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在1987年第一次办理居民身份证时误将出生日期报错,因不清楚户口管理的政策和规定,多年来一直未能更正,这成了老人的一个“心病”。为了帮助老人更正年龄,老杨私下跑遍了相关的部门,最终为老人办理了更正手续,老人得知后高兴地说:“这才是我自己真正的出生日期啊!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这10多个年头里,他与群众从陌生到熟知、从熟知到融洽。“群众的认可为我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杨顺龙说。

 

“群众需要的,就是社区民警应该做好的”

 

作为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民警,杨顺龙常常给自己算一笔账:治安管理最大的实惠是什么?是辖区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为此,在社区管理中,杨顺龙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带领群众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群众需要的,就是社区民警应该做好的。”这是杨顺龙给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

荷花社区位于城中心,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内有实有人口12000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66家。由于地理环境、居住人群复杂,治安不稳定因素多,管理难度较大,仅靠社区民警“单兵作战”已远远不能适应治安管理的需要。

为此,杨顺龙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他与玉溪市人民医院协调联系,发动群众联防联治。在他的积极协调下,玉溪市人民医院一次性投资350万元,组建了一支100人的专业保安队。

“兵”有了,杨顺龙亲自“指挥布阵”,把“兵”投向防范最为薄弱的部位,加强诈骗、盗窃等案件的防范工作,适时开展服务及医患纠纷化解工作,同时向派出所提供可疑人、事、物线索。在杨顺龙的指导下,医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五查”制度、设立了“电子监控受理中心”,实现了100%监控,医院治安明显好转,刑事案件立案数与去年同比下降16起、下降62%,保安人员协助抓获违法人员45名,为公安机关提供直接破案线索100余条。医院领导感慨地说:“350万的投资,一分都没有白花,医院发案由原来的每月10多起下降到几个月1起,这都是老杨的功劳,他没少操心啊!”。

2015年,荷花社区五组因城市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小组内的商户从原来的100余户增加到400余户,治安、消防、交通安全压力增大。针对这一情况,杨顺龙多次与居委会协调沟通,争取支持,由居委会出资组建了12人的联防队伍,建盖了社区警务亭,配齐装备器材,组织联防队员开展治安巡逻、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有效缓解了派出所的工作压力。

小区的群众说:“现在小区里随处可见巡逻的联防队,有什么事,只要叫一声,就有治安员来处理。”夜里,小区警务亭警灯闪烁,有效震慑犯罪,提升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2015年来,荷花社区五组在住户、商户成倍增长的情况下,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8%,特别是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车、摩托车案件大幅下降。治安的可喜变化,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实惠”。

警民联手“共治”局面日益形成。此后,他又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防范功能的内部单位、小区,通过宣传发动,共组建10余支群防群治队伍,人数达2000余人,社区管理走出了新路子,打破了过去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社区民警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组织者和指挥者。

 

莫言社区苦,社区自有真情在

 

荷花社区医疗网点多,医患纠纷较为突出,牵制警力多,影响社会稳定。为了加强防范,杨顺龙“未雨绸缪”,在日常工作中做足预防工作,每年都要到各个医院开展一次培训、反恐演练。为了保证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老杨就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上法制课,针对不同的科室存在的治安问题,与医务人员交流座谈。业余时间,他还逼着自己学习基本医疗常识、调解技巧。

“只有多学习,才不会说错话、不会激化矛盾。”调解中,发现部分医患纠纷由于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引发,老杨就特别注意收集身边和网络上的案例,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训,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责任心,提高服务质量,减少漏洞。受训的医务人员纷纷表示:“老杨上课生动易懂,我们学到了许多法律知识,也备受启发,作为医务工作者,责任心确实太重要了!”

尽管有着丰富的调解技巧,但不明真相或情绪失控的群众往往把气撒在前来做工作的老杨身上。但他时常将心比心:“谁都有父母、儿女,这样的事发生了,群众发两句牢骚也是情理之中。”凭借一名老民警的睿智、真诚、隐忍、敬业,老杨在一起起医患纠纷中及时介入,细致地做工作,平息家属方的怨气,公平公正协调,为事后各方及时处置赢得有利时机,也成了老杨的工作“法宝”。

“老杨在,我们就很放心,相信可以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现在医患纠纷越来越少了,这得归功于老杨工作到位!”玉溪市人民医院领导对杨顺龙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莫言社区苦,社区自有真情在。社区工作平凡而繁琐,社区民警的工作阵地更像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的关注和工作,都要从社区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老百姓真正的期盼和诉求出发!社区民警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愿把自己的一点一滴奉献给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