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警时间:那些说不出的“痛”

    2016-08-19 13:20:42

 

出警时间:那些说不出的“痛”

 

/杨剑锋

 

在山区派出所,每一次出警都像是一场艰难的跋涉,出警中最大的危险来自于交通,群众说:“寨子里的安全是民警们用双脚丈量出来的。” 民警说:“有这份理解,足够了。”  

“叮铃铃……”施甸县公安局老麦派出所的报警电话又响起来了,又是一起交通事故,值班民警将指令转到派出所副所长蓝武手机。而现在蓝武正在一起交通事故现场处置事故,两起警情前后指令时间仅相隔半小时。周末轮班,老麦派出所里只有4名民警,留守1名内勤,另外3人都由蓝武带队正在处置事故。分身乏术,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派出所那是常事。

 

指令:不能拒绝的绝对命令

 

以上只是施甸县公安局老麦派出所接处警工作的一个小片段,在山区派出所,还有许多接处警过程中民警处警的艰辛。只有走近这个群体,才能体会那些他们习以为常的“痛”。

79日凌晨,民警转接到手机的报警电话又响了,在这个山区多为“砖混民居模式”的派出所里,没有多余的房间作为值班室,民警睡觉时将报警电话转接到自己的手机中。睡梦中被铃声惊醒的蓝武按下了手机接听键,眯着眼睛条件反射的询问:“你好,老麦派出所,有事请讲。”蓝武挂断电话,抓起床边的上衣跑出宿舍,一路敲着其他民警的宿舍门,嘴里重复“出警、出警……”。

单警装备都在车上,从宿舍边走边穿衣服,到达警车前只用了1分钟。所有派出所出警民警几乎都会计算这种最省时的“穿衣技巧”,这是警务实战考核以外需要训练的“标准技能”。到白邑寨水库走的是山路,离派出所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在车上蓝武通报了警情,又将电话回拨给报警人。报警人并不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情况,电话里只听得出报警人很焦急。

进村的路面凹凸不平,最大的坑约有50公分的起伏,颠簸是出警民警必须去习惯的一种体验。蓝武发现,到达现场的人群有老有少,手持砍刀、棍棒,见到民警你一言我一语显得乱糟糟的。然而最后由于此类纠纷并不属于民警的执法范畴,他们能做的就是稳控群众的情绪,请乡村两级在村里等待,让群众推选代表将群众引导到正规途径的渠道上解决。

群众散了,回到派出所里已经是凌晨5点。可即便是这样,次日夜里出警的民警们依然还要8点准时起床,县局每日830通过视频系统准时点名。在山区派出所,像这样的夜间出警比例并不大,老麦乡平均每个月会有5晚左右。

110指令”是民警必须要执行的绝对命令,在所有派出所都没有拒绝的“特例”,遇到案子还要做询问笔录,有时候会连续职守几个通宵,民警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环境:最大的危险是交通路况

 

“到山区出警的民警一切问题都要依靠自己解决,民警并不能第一时间等到支援。”施甸县公安局甸阳派出所副所长杨光文介绍,甸阳派出所是城区所,有7个村委会在附近山区,所在地分布比较散,到山区出警需要1个小时车程。

在施甸县有80%的地方是山区半山区,其中酒房乡、何元乡等沿江乡镇紧挨怒江峡谷,山高破陡地形更为复杂。何元乡大仆寨和组军门是“对门山”,来回车路就需走40余公里的路程,这样的情况还很多。

提起62日的一起纠纷警情,何元派出所的民警们记忆犹新。当日1630分,3名何元派出所民警从组军门调处完纠纷往所里赶,警车在路上抛了锚,冲不上45度倾斜的土坡,汽车离合器烧了.最近的汽车修理点在何元乡集镇,民警拨通了修理工的电话,第一批修理工从接到电话从乡里出发,19时才赶到现场,准备用牵引轴将警车拖到平整地点修理,没想牵引时牵引轴也从中间断裂了,两辆车停在了山路上。

第二批修理工到达抛锚点已经是夜里23时,车辆被顺利牵引了回来,民警回到所里睡下已经是凌晨3点。这不是警车第一次抛锚,在何元派出所,这是唯一一辆用于出警的越野车。

出警慢了就会耽误警情,到达时间越晚事态就越有可能扩大。每一次警车穿梭在盘山公路,坑洼、颠簸、急弯随处可见,车辆性能并不好,而山下就是怒江峡谷万丈深渊,每次坐上警车出警,民警都心有余悸。

“在山区派出所工作,群众民风淳朴,出警并不危险,民警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交通安全。”何元派出所副所长张建军说,从辖区最低处650米海拔到派出所所在地1750米海拔,有1100米的悬崖落差,这辆警车不仅承载着报警涉事群众的期盼,也同时承载着出警民警的性命。

 

艰难:用双脚丈量出的安全感

 

山区,许多次出警都是一次次艰难的跋涉。去年12月夜,寒冷。何元派出所接到了组军门李某的报警电话,称自己被妻子家暴打伤,民警接警后赶往组军门李某家中调查。一段弹石路一段土路,到山下就没车路了。

李某家住在山的另一面半山腰,带着10余斤重的单警装备,民警徒步爬山,走了40多分钟的山路才到达山顶,接着还要下坡走到半山腰。

几乎每个派出所的辖区都会遇到类似于这样警车无法到达的地段。甸阳派出所杨光文也提起了不久前到“打邦寨”出警的经历。到“打邦寨”出警有18公里的车程,6公里柏油路,7公里水泥路,剩下的都是土路,到村口就没路了。

每名山区所的民警都会遇到出警中的徒步情况,有时候根据警情,民警除了必带的单警装备九件套以外,还有枪支、相机、勘察箱等物品。理解的群众说:“寨子里的安全是民警们用双脚丈量出来的。”施甸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员杨开艳介绍,每年施甸县的110接警量约为2000起,指令山区派出所民警出警的约占30%,几乎都是有效报警,也有群众夸大警情的情况。

一个山区派出所的警力是有限的,民警要承担交通案件查处、日常巡逻防范、人员密集场所防控、查办案件等工作,有时候警种职能已经分不了那么明细。

“在山区派出所报警电话不响的时候,以为是电话坏了,可每次报警电话一响,心里那根弦就会又立即紧绷起来。下一秒,不知道又将面对什么样的警情。”张建军说,每次民警接警、出警、办案都很疲惫,就像转动的车轮,根本已经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