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归属,倍感荣耀

    2016-08-19 13:24:41

 

心有归属,倍感荣耀

 

记者/海世梅    通讯员/余文德

 

李春媛坐在台下,对民警讲述的故事听得入迷。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她丈夫,但故事里的每一幕她都再熟悉不过。

尽管丈夫的绝大部分精力依然给了工作,家里的一切还得她来承担,但她想明白了:从警是丈夫的选择,只要丈夫愿意,她便全力支持。

演讲席上,徐婉君正在讲述着她同事的故事,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事迹感人。她说,当警察有太多的不容易,每个民警都有自己的故事,她在讲述别人,更是在勉励自己。

炎炎烈日下,120余名民警身着作训服,身背15公斤重的野营拉练包跑向拉练的目的地,一群人你追我赶,谁都不想落后。有人说,他喜欢这样的队伍,团结、拼搏,劲儿往一处使。语毕,附和的声音不绝于耳。

刘萍打开微信朋友圈,在她最新发布的“工作随手拍”的小视频下已经有不少好友点了赞,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她因工作而结识的普通群众。仅是那么一瞬间,也仅仅是几条再简单不过的“辛苦了”的评论,刘萍的心暖开了。

这一幕幕都是永仁县公安局的民警真实经历过的。当警察,他们无悔,因为这份职业也让他们收获了快乐,一份来自于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在队伍中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得到群众认可的快乐。而这一切又都是永仁县公安局警察职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又难能可贵的一部分,它像一股绳,扭住了队伍的团结,让民警心有归属,也让民警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荣耀。

 

一份职业一种收获

 

徐婉君是永仁县公安局网监大队的民警,让人为之印象深刻的是20157月,她在“警苑之歌·警魂颂”讲身边警察故事活动中所讲的故事。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出入境管理工作岗位,踏踏实实为群众办证的老民警普卫明;带领全所民警团结一心、克服困难、为民服务的民警善健峰;在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基层社区民警李聪云……这些民警平凡又感人的事迹,在徐婉君声情并茂的演讲中一一重现。“说是演讲,实际上这都是民警工作、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徐婉君说。虽然一些事迹看上去不是很起眼,但她对民警们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重复做一样的事的毅力深感敬佩,“这种毅力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其中的苦和乐只有民警自己知道。”

徐婉君的父亲徐建才也是一名警察,从小她受到的教育便是“无论什么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来”。父亲说过,也做到过的这些,徐婉君自己工作后才体会到其间的不容易,而她身边却不乏这样的人。徐婉君决定把身边的警察故事讲出来,“让更多人理解警察,支持警察,尊重警察。”

“伟大来自普通,平凡成就精彩。”通过这些故事,民警们收获良多。在他们内心深处,泛起的是能置身于这样一个集体中的荣耀,更是对从警初心的坚定。

和徐婉君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永仁县公安局经侦大队的民警刘小平也拥有着一段平凡又感人的从警经历。

从警34年,那些深入一线、查找犯罪线索;调查取证、与犯罪嫌疑人周旋;抓捕过程中负伤致残,仍然咬牙坚持,最终将嫌疑人全部抓捕归案的记忆,至今还在刘小平的脑海里闪现。“如果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谁能做到像他这样的坚持!”同事们敬佩他。

像刘小平一样的民警在永仁县公安局不在少数,几乎每个民警都有一段故事,或曲折,或平凡,但却很珍贵,很难忘。“在工作压力大,社会舆论复杂的环境里,让民警能够保持对职业的认同,继续对工作的热爱,这份收获再惊喜不过了。”

2015年、2016年,“讲警察故事”活动在永仁县公安局相继开展,不少民警评价:“讲警察故事”具有教育引导、情感培育和文化塑造的功能,它将公安队伍的人文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和提升公安民警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就永仁县公安局目前的警察职业文化建设成效而言,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支队伍一颗恒心

 

20151017830分,120余名民警齐聚永仁县公安局。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2岁,每人都身背15公斤重的野营拉练包。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场野外拉练训练开始了。

一路上,队员们你追我赶,谁都不愿意落后。有的人脚磨破了,身边的民警便搀着她一起走;有的人身体出现不适,另一名民警就陪着她做短暂休息,之后再一起跟上;有的人体力跟不上,一旁的人就递上一瓶水、一块饼干……“我们是一个团队,不能把谁落下了。”体力好的几个民警随时关注着队员们的情况,以防出现意外。

11时许,全部队员到达麻栗树水库。在这里,民警们交流起了拉练心得。民警蔡丽霞跟大家分享做好野外训练的前期准备和应该注意的细节;有过8年部队生活经历的刘喜向大家讲解野外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的处理和自救措施;殷大成则为大家透露他掌握的野外训练后勤保障知识。

“因为身体原因,我曾有过不想参加今天的野外训练的念头,但是刚才发生的一切告诉我:在永仁公安这个大集体里,大家一同努力,一同分享快乐,值了!”李向丽是一名70后民警,拉练过程中她表现得有些吃力,但在队友的支持与帮助下,她最终坚持下来了。

刚满59岁的邓会华,是此次拉练中年纪最大的民警,他的表现让人惊讶。“完全就不像这个年纪的人,身手还是那么利索。”面对同事的夸赞,邓会华将一切都归功于团队的凝聚力:“有团队做后盾,只要意志不垮,便没有越不过的坎。”

刚参加工作的90后民警王海龙感受颇多:“刚加入这个大集体,通过野外训练,我感受到了大集体活动的独特魅力,也收获到了迈出学校大门后的第一份宝贵财富!”

短暂休息后,参训民警再次踏上返回的路。1730分,全部民警到达永仁县公安局,20公里的野外拉练训练圆满结束。

“队伍的凝聚力决定了它的战斗力,队员能否在队伍中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是这支队伍的灵魂。”近年来,永仁县公安局不断加强警察职业文化建设,以强化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定期开展野外拉练只是其中之一。

20151126日,楚雄州警察培训学校的心理辅导员被邀请到永仁县公安局,对90余位民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以“人际沟通和团队意识”为主题,参加的民警填写人格类型测试表,评测出自己的人格类型,按测试结果,同一人格类型的民警被集中在1个小组,所有民警被分为4个小组,并被要求拟定同一旅游计划。20分钟后,由各组派一代表和大家共同分享,让民警通过优点分析、人格互补等环节,思考和体会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体验和感受团队合作中4种人格类型人群的优势互补,深入认识自己,也深入了解他人。“整个活动由浅及深、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也缓解了心理压力。”民警们对辅导活动评价很高。

永仁县公安局强化警察职业文化建设的尝试也不止于此,各个派出所根据自身实际也会采取一些措施。

在永定派出所,学会换位思考和自我反省是他们一再强调的重点。“每个民警的年龄、工作经历、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处理问题的水平都不相同,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身处一个团队里,在出现争议的时候,也学会相互理解。”教导员善健峰说。在他看来,团结一心的队伍才是有战斗力的队伍,这也是他们强化警察职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一个声音一股温暖

 

20154月,永仁县公安局开通官方微信“永仁警方”,并推出“警务上墙”“群众建议、意见上墙”“民意上墙”等举措,以延伸“发声”渠道,增进警民沟通。

“让群众理解、认可警察,支持公安工作,警察职业文化建设才算真正取得实效。”每天,有关永仁县公安机关的最新警务动态、法律法规解读、交通安全常识、安全防范预警提示等信息都会通过官方微信发布出去。

201652日,一条帮走失男孩寻找家人的信息在永定派出所民警的朋友圈里传开了。原来,民警接到群众报警后,在永仁县客运站旁边发现了走失的小男孩。男孩不说话,也不会写字,为帮其寻找家人,民警便将寻人信息发到朋友圈了。信息几经转发,很快,男孩所在的楚雄州特殊学校的班主任便看到了,之后,班主任联系了小男孩的父母,小男孩被领回了家。此举,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除此之外,永仁县公安局也发动民警拿起手机、相机、DV,记录工作瞬间,发布从警故事、工作随手拍,通过与微友互动、聊天,争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这样的小举动让民警收获和感悟很多。忙碌了一天的刘萍打开了她的朋友圈,在她最新发布的“工作随手拍”的小视频下,不少好友给她点了赞,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刘萍因工作而结识的普通群众。仅是那么一瞬间,也仅仅是几条再简单不过的“辛苦了”的评论,刘萍的心便暖开了。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永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袁绍飞:“群众既是我们的保护对象,也是我们工作的强大后盾,离开他们的支持,我们举步维艰。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了,就能从容面对老百姓的评判,群众自然有个公正评价。”

为了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为了更到位地开展工作,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永仁县公安机关把有关“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原则、执法依据、办案程序、执法制度、工作制度和要求;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等有关制度、程序、时限、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投诉方式;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控告的途径、方法”等120余项措施、规定都公布在警务公开栏上。同时,在各个派出所的显眼位置设置“意见箱”“留言板”,群众平时不好说的话,可以在“留言板”上留言或写好放进“意见箱”,民警定时取出信箱里的意见表汇总,梳理留言板上的建议,每月汇总整合各条渠道民意信息,动态掌控社会群众对派出所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反映和评价,测评对执法和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征求意见、接受监督。“以前总觉得和警察有距离,现在不一样了,有什么事就直接找民警说了,没有拘束,想说啥就说啥。” 永兴村委会村民李平金说。

感觉到变化的,除了群众,还有民警。李聪云当了30多年的警察,最令他欣慰的是,这两年他被群众当成了知心朋友。他从没想到,群众一句认可的话语竟会让他的心里泛起如此深厚的温暖。他似乎更加明白,在警察这个职业背后,是一种深厚的情怀和寄托,它能够让人踏实、让人满足、让人欣慰,这就是警察职业文化。于警察队伍而言,它是一股能量巨大的内在驱动力,推动着公安工作规范、有序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