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通:民警跨省千里上班,解决群众落户困难

    2016-08-19 13:31:42

 

昭通:民警跨省千里上班,解决群众落户困难

 

/莫大钢

 

“以前落户口必须到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才能办理,如今在省外也能办证,少跑几趟冤枉路不说,还节约了时间和资金。”这是昭通市公安机关派民警赴省外为昭通籍外出务工人员办理落户后,群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为推动户籍管理工作创新,有效解决落户难、难落户的问题,510日至25日,昭通市公安局从治安支队、刑侦支队、政治部和镇雄县公安局、大关县公安局抽调15名民警,分成3个工作组,远赴昭通籍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江苏、浙江、深圳,上门为昭通籍无户口人员落户。

 

忙碌的“电话红人”

 

张才华是赴江苏工作组的民警,刚到江苏,他和其他同事便忙开了——与当地公安机关和昭通驻地商会、党工委等机构联系,通过他们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无户口人员落户的预约信息;深入外出务工人员上班的工厂、公司、建筑工地等场所张贴宣传资料、服务地点、联系方式;开着宣传车进社区、进工厂用大喇叭宣传,登记落户人、申请人、服务地点等相关信息……他们竭尽所能地想让在这里务工的无户口的昭通老乡知道,家乡警察来为他们落户了。

当得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头小学、尧塘小学有三分之一昭通学生的情况后,在金坛区公安局、教育局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工作组又分别到学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并征得学校同意,通过校讯通方式给广大家长发出服务短信,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多的群众对无户口人员落户政策及流程进行广泛宣传。

和江苏组一样,赴浙江和深圳的两个工作组到达目的地后,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一天接300多个电话,加200多个微信好友,手机充电3次,是什么感受?

 “耳朵烫,耳鸣,手软,口干。”这就是赴浙江工作组民警岳廷艳的真实感受,岳廷艳没想到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电话红人”。

 “岳警官,这是真的吗?你们真的来了吗?”“岳同志,我想咨询下相关细节……”“岳领导,我们想来落户,要带些什么材料?”赴浙江工作的每一天,岳廷艳的电话从来不敢离手。咨询业务的,询问真假的,全是浙江地区的长途电话,这样的电话有时多到一天要接300多个,就连打电话途中漏接的未接电话就达41个。“这还得除了微信上加来咨询业务的200多个!” 岳廷艳不得不将相关细则编写成简短易懂的信息,随时微信回复。

实际上,自从赴省外开展落户工作以来,每个工作组的每个民警几乎都成了“电话红人”。尽管忙碌,这样的“红人”民警们当得开心,“为自己老乡服务,再累再苦都乐意。”

 除了外出民警在当地的宣传,作为“大后方”的昭通市各级公安机关也给予了强力“支援”。每天,“昭通警方”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公布赴省外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接受群众咨询服务,答疑解惑,为的就是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让群众知晓落户政策及流程,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落户。

 

值得开的“后门”

 

521日,清晨530分,永康市丽州中路51号丽中宾馆的7楼,赴浙江工作组的7名民警已经忙碌起来了,打印申请表、准备DNA血样采集卡……所有工作紧凑而又有条不紊。

“大家快点,已经有老乡在等着我们了。”镇雄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教导员、驻浙江工作组长马秋菊喊了一声。

10分钟后,7名民警利索地来到4楼的餐厅。

“这是酒店特意给我们开‘绿灯’的。”民警王勇激动地说,听说他们是从镇雄来永康为老乡们办证落户的,已在永康打拼了16年的镇雄籍老乡丽中宾馆总经理刘世聪,特意交待了餐饮部提前为老家的警察开了“后门”。

“这个‘后门’开得值得。”刘世聪说,离开家乡已有16年了,看到老家的警察还惦记着乡亲,千里迢迢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兄弟姐妹们“办事”,除了感动、感激之外,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

“你们吃慢点嘛,小心被卡着呀。”看到眼里急在心里,负责早餐的服务员柴玉见民警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在旁边提醒。就在这时,岳廷艳的手机又响了。他说,从5点开始已经有30多个咨询电话了,有时为了节约时间,他还特意编了一条短信直接回复给老乡。

“快快、快!”马秋菊催着大家。“‘坐台’的时间开始了。”看了看时间,民警张宇跟同事赵潮调侃道。此时,刚好是清晨6时,离正常上班时间还有两个半小时。

“麻烦给我一份申请表。”“我没有结婚证可以落户吗?”630分,7名民警的“业务”开始接单。

 现场,一直充满着“交响曲”。由于前来办理落户手续的人很多,每天现场拥挤不堪,小孩哭声、问询声、交谈声混杂在一起,但是民警们仍轻言细语,耐心地为前来办证的老乡们讲解。

“我这个可以办理不。”

“我看看你这个是什么情况呢。”干了二十年户籍工作的马秋菊始终保持安静,温柔地给每一位前来办证的人员解释情况、指导他们填表。

“你这个还要复印一下身份证交到四楼就可以了。”马秋菊娴熟地看看了对方的提供的材料,很果断地回答说。

“马警官,我们出门有十多年了,没有准生证可以吗?”一位30来岁的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马秋菊面前,焦急地询问道。

“不要急,我们会处理的。”马秋菊细语说。

原来,老家在镇雄以勒镇的项有菊和来自威信县的工友黄显勇结为夫妻十年了,两人没办结婚证,三个孩子一天天长大,没有户口成了她的心病。

看了双方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后,由于双方没有结婚证和相关证件证明,最后马秋菊让项有菊夫妇到三楼进行抽血DNA血样采集进行亲子鉴定。

填表、照相、DNA抽血……

“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一切办完之后,项有菊哭了:“盼今天盼了十年,每天睡觉都想着这个事情,现在孩子上学都是寄读,由于没有户口,孩子学费不仅贵还不能考试。”落了户,项有菊心里踏实了:“这个家稳固了,以后不管走到哪里,我有家了,有家就幸福了。”

 

“家乡警察”带来的温暖

 

“我重生了,以后我再也不是黑户了,我可以找份工作,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可以为丈夫分担家庭的重担了……”517日下午3点多,深圳市公安局云南省昭通市户政临时办理点办公室里,一个39岁的中年妇女激动地说。

当天下午,这对年近40岁的镇雄籍夫妇带着几个月大的女儿找到了民警,一进办公室夫妇俩都很激动,讲了很多,民警大概弄清楚了他们的来意——就是解决户口的问题。

妇女名叫郎维秀,十多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经他人介绍与同在异乡打工的鲁祖团相爱并结婚,但由于没有户口,所以一直没有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和丈夫外出打工也只能做做饭,洗洗衣服,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去找工作也基本没有工厂愿意接收,现在女儿也出生了,如果她的户口得不到落实,一家人的生活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的重担就只能由丈夫一个人挑起。当她看到自己这种情况也可以落户的消息后,立即电话咨询了来深圳办理户籍的民警。原本,她就是抱着来试一试的心态来的,没想到就是填填申请,照照像,取取血样,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解决了多年来往返跑、想尽办法都办不成的事。

同样,镇雄县坡头镇的郎杰和郎志也是一双苦命的姐妹,都快三十岁的人了,还没有户口。据她们说,家里一共八姊妹,只有几个哥哥姐姐有户口,她们俩至今没有户口,说着说着两姐妹就哭成了泪人。

两姐妹十多岁就出门打工了,但是由于没有身份证,到很多较大的企业人家都不愿意接收,她们只能找小厂上班,工资很低,也买不了保险,虽然姐妹俩到外面打拼多年,依然没有什么积蓄。姐姐在父母的催促和安排下与同乡的一个同龄男青年结婚了,谈起她的婚事她说:“这就是一种奢望,你没有身份证,办不了结婚证,孩子出生了落不了户,谁敢要你啊。”

这次听老乡说,她们俩这种情况可以落户了,并且昭通市公安局民警远赴深圳送服务,两姐妹一早就从离深圳一百多公里外的惠州赶过来,希望这个老大难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简单的咨询后开始填表,两姐妹都抢着填,就像过了这一分钟他们就无法落户一样,当办完全部手续后姐妹俩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做梦都没有想到老家会来警察‘上门’服务。” “至少帮我节约了一两万块。”对工作组的工作,群众称赞不已。

截至524日,3个赴外工作组共受理在外务工人员申报落户2000余人,其中亲子鉴定1300余人,此次上门办户口服务工作为群众节约往返支出约600余万元。变“盲目宣传、被动等待”为“精准定位、主动服务”,昭通市公安机关在不断的创新中让群众享受到了户籍改革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