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最美的身影
2014-08-14 11:29:24
废墟上最美的身影
——鲁甸县公安民警龙头山抗震救灾纪实
■记者 唐天雷
从航拍镜头上看下去,可以看到鲁甸龙头山大地上有一个个藏青色的闪光点。“8·03”地震发生后,1.1万名身藏青色作训服的公安民警陆续开进灾区。在最开始的时候,灾区里的人没有身份,职业。无论是村民、民警还是其他人,所有人都在救人。救援专业队伍开进之后,公安民警主要承担维护治安和道路保通的工作。“把救援交给更专业的人。在这里,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你看见一辆辆救护车能载着伤员开出灾区开进医院,那就是我们的工作成果。”一位民警说。
最先到达的救援力量
公安民警不是专业的救援队伍,但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他们几乎是唯一的救援力量。
地震发生不到一个小时,鲁甸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70名队员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即赶到灾区。“公安消防队伍和武警都在赶来的路上,最初在里面开展救援工作的,只有我们。”鲁甸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陈文云说。
通往龙头山的道路不断塌方,路上满是几米高的土堆和巨石。唯一能够容车辆通过的桥梁断了,旁边还有一条供人通过的小桥,挖掘机和推土机一时无法开进,设备也运不进去。最初的救援工作,几乎全靠人力开展。
整个龙头山镇的各个村落都分散在大山里。巡特警队员分为几个小组赶往各个村落。陈文云带领19名队员驻守沙坝。“这里是通往震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交通最混乱的地方。”
巡特警队员吴建林和普庭旺跑了一公里之后,看见一大片倒塌的房屋,村民说们指着三间倒塌的房屋说,这家的老人在睡觉时发生了地震,被埋在下面,但村民们不知道老人被埋在哪一间。普庭旺决定从卧室的一间开始挖起,“他也有可能是睡在客厅的沙发上。”村民说。两个人和村民一起搬开瓦砾,遇到坚硬的部分就用木棍撬开,“我们在废墟上开了一个小洞,我把头伸下去看了一眼,看到了床,但没有看到老人。”普庭旺说。
两人于是转而开始挖掘客厅那一间,两个小时之后,吴建林摸到了柔软的东西,他连忙把周围的泥土块扒开,废墟中露出了一条满是黄泥的腿。顺着这条腿挖开周围的泥土,一位70多岁的老人被众人拖了出来。吴建林将手放在老人的脖子上,已经没有脉搏跳动了。后经医护人员确定,老人已经死亡。
“这是这是我们这支队伍搜救出的第一个人,很遗憾这个老人没能够活下来。”陈文云说。
光明村距离沙坝越有5公里的路程,有村民跑出来哭着和巡特警队员说,他把他的儿子从废墟中挖出来,但村里的人死的死伤的伤,找不到人把儿子抬出来。巡特警队员姚刚跑了5公里进去,找到了被放在空地上瑟瑟发抖的小孩。姚刚脱下衣服给小孩披上,徒步跑了出去。“渴,水……”回到沙坝的时候,姚刚听见小孩虚弱地说。姚刚找出矿泉水,但水才喂到一半,姚刚就一头栽在地上,晕了过去。
5点左右,管仕相等十几名队员跟着鲁甸县公安局副局长李真到达震中。在骡马口,他看到村民们不断地跑来跑去,“基本上能动的人都在挖掘废墟救人。”管仕相说,他记不得和村民一起救出来的人有多少是活着的,“大概有七八个”,更多的时候,他们救出了人,来不及看上一眼这个人是否还活着就要赶往下一间倒塌的房屋。
第二天,大批武警、公安消防队员开进来后,民警全力投入维护治安及疏导交通工作。
救助生命的通道决不能堵
8月3日夜里下起了大雨,引起道路塌方。赶去救援的昭通市森林公安局局长高德东和同行的民警被堵在路上,第二天早上才到达。他们被安排疏导骡马口地段的交通,这是通往灾区公路的最后一段,往下200米就是河流了。“这个最关键的路段就交给你们了。”高德东下来的时候,此次救灾中主管交通工作的昭通市公安局副局长王鸿说。
运输车、警车、军车、消防车、救护车、民用车以及推土机和挖掘机,有太多的车辆要进来。疏导交通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条长达20多公里的道路上,每一公里左右都有民警在设卡,因为每隔一公里路况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前面的道路堵了,我们就通知后面的民警不要放车辆进来了。”“蝴蝶效应”在这里体现的非常明显,每一辆车多停几秒钟,可能就会导致整条道路堵塞十分钟,这就需要民警及时地、不遗余力地疏导。
除了疏导交通外,民警们还要负责时刻留意周围的环境。在限制通行的时候,民警需要将车辆引导至其他地方停放。“这项工作是24小时不间断的。”
在骡马口,运输伤者的工作同样需要民警协调。这里是救护车能到达的最后路段,灾区的伤者、死者抬出来后都会摆在这里。民警们要规划好伤员、死者摆放的位置,引导他们整齐地摆在路边,不能影响车辆通过。
通往灾区的车是昼夜不断的,民警们只有在路段塌方、没有车辆进入的时候才能枕着矿泉水瓶睡上一小会儿。
帮助一切能够帮助的人
治安和保通绝不是民警负责的全部工作,在灾区,事情多到远远无法以职责分工明确。
鲁甸县公安局民警何术稳说,他们在治安巡逻的同时经常还要担负起安抚村民的工作。“地震给人的冲击太大了,很多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这种时候,人的想法就有可能会很极端。”他遇到一个中年妇女,女儿被埋在废墟下,直到第二天也没有被救出来。生命探测仪已经显示没有生命迹象了,她哭了一天,嗓子都哑了,她说:“不活了,女儿死了,我活着也没意思了。”何术稳及时拉住她,将她劝到路边坐下,慢慢地做劝导工作。“毕竟只是一时冲动,她很快就想通了,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阻止她,后果就很难说了。”
另一方面,尽管救死扶伤的工作是由医疗机构承担,但这种事情,无论是救护车还是运送伤员的人员都十分紧缺。一个交警中队的中队长开着巡逻车进入灾区,然后把车门拆了,以便担架能够抬上车。之后的几天里,他开着车将一百多名伤员运到医院。“到现在,他的车还是一直没有车门。”
在前面的几天里,抢救和挖掘出来的伤员和死者都是暂时先摆在一个地方,然后等待车辆来运输。夏天温度高,尸体基本放上一天以上就会有味道。火化需要的死亡证明,要有身份证和户口本才能开具。但这些东西大都被埋在废墟下了,且办理死亡证明的派出所也在地震中倒塌了。“第一天比较麻烦,村民只能到鲁甸县公安局办理,从5号开始,我们将办公地点改到了帐篷中,开始接手这一业务。”龙头山派出所民警崔华超说。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负责巡防工作。”崔华超说。尽管公安机关已经有上万人到达灾区,但这里的工作总是做不完的。8月正值暑假期间,一些警校的学生也进入灾区帮助警方分担压力。
几个见习民警说,他们来之前,是带着满腔热情的。但现在已经平静了很多。“来的时候觉得一定要为灾区多做点事情,但到了之后,发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太平凡了。这里需要帮助的人多,而帮助别人的人更多。”
“尽量多抢救一位受灾群众”
■通讯员 唐远均 罗昌俊

地震发生后,巧家县公安局迅速组织第一梯队的38名警力赶赴受灾严重的包谷垴乡,调集警力前往小河、新店开展救援工作。包谷垴乡距巧家县城161公里,地震使到包谷垴乡的公路堵断,到距离包谷垴乡17公里处,公路上不断有滚石落下,民警们立即徒步奔赴包谷垴开展抢险救援。
母亲的希望
8月4日8时,救灾民警搜寻到梨园社一垭口,看见该社的代开会(化名)坐在地上痴痴地望向远方。民警了解到,代开会12岁的儿子王辉(化名)在地震前到垭口的山坡下放羊,地震后母亲漫山遍野地呼喊自己的儿子。可是,只找到了家中的山羊,却没看见孩子。
救援民警了解情况后,迅速帮着寻找……直到5日凌晨,经过17个小时的搜寻,民警终于在山坳的碎石下找到了王辉,但王辉已经死亡。
看着儿子的遗体,母亲代开会放声大哭。随后,她擦干眼泪,坚强地说:“同志,你们忙去吧,我知道还有很多人需要你们!”
废墟上的生日歌
8月4日中午10时,救援民警在连续工作5小时,搜寻出两具遇难群众的遗体后,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窝荡社周光宗家,周家的房屋已全部垮塌。
“我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外面打工,孙女昨天刚满四岁,我带她去花椒林里干活,她告诉我‘奶奶,今天我四岁了,你今天杀鸡给我吃,我晚上唱生日歌给你听。’我答应了她,她高高兴兴地说回家看动画片,哪知她刚到家就地震了。”周光宋的妻子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尽百倍努力。”民警同心协力地清理着垮塌的每一寸泥土,抬出一根根木棒。
经四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后,小孙女的遗体终于被找到。奶奶从民警手中接过遗体,小心地用毛巾裹着抱出废墟,慢慢离开。看到苍老而凄凉的背影,全身泥土的民警含泪唱起了生日歌。
生命的重量
体重183斤的张强(化名)是民警到达红石岩村营盘社时从废墟中营救出来的一名体重最重的群众,和其他5名群众必须立即送出医治。
为及时营救伤者,指挥部从救援队伍中抽出20名警力,动员部分群众一起将伤者抬到已经通车的树茶村。抬送伤员的任务落在了巧家公安巡特警大队的队员宋明奇等人的肩上。张强180斤的体重加上用竹竿、木棒制作的担架已是200多斤的重量,是所有担架中最重的一个。
到树茶村的路全是陡峭、崎岖的山路,大家抬起伤者就开始了上山的路。健壮的宋明奇主动站在了张强的担架前,和另一名队员将担架扛上了肩头。
行进途中,宋明奇踩到了一根钉子。宋明奇没有吭声,默默地抬着担架继续前行。经过8个小时的跋涉,伤员终于平安的送到了树茶村。
“脚底都要钉穿了,你还抬着担架往上走,感染了怎办?”医生关心的问道。
“这点痛不算什么,我的肩上可是生命的重量!”宋明奇微笑地回答。
再见萨琪玛
灾区物资匮乏,食物和水更是奇缺,所有食物民警们都是优先让受灾群众食用。就是这样,在两天的时间里民警才一天一顿。很多民警要干到夜晚才有一碗面条充饥。
民警王利屏是在红石岩救援的唯一一名警花,她跟男警一样战斗在每个救援现场。5日14时,她在后续到达的队伍里接过两块萨琪玛,吃了一块留了一块。下午又是一场苦战,她和队伍一起奔走于三个社,挨家挨户地统计受灾情况,做群众的思想和生产生活自救动员工作。
下午6时,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饥肠辘辘的她想起了兜里的萨琪玛。眼见萨琪玛就要送进嘴里,她看见不远处一个小女孩眼巴巴的看着她。“再见了,我的萨琪玛!”王利屏拿着萨琪玛送到了女孩的手里。
山村夜曲
截至8月5日,巧家县公安局民警已连续工作两昼夜未休整。
随着救援队伍的陆续到达,民警终于得到了分段休整的宝贵时间。田间、公路边、空心砖堆上,到处都是和衣而睡的民警。这种被当地群众称为“睡猪儿觉”的睡法,是救灾民警唯一能休息的方法。
“他们太累了,这两天根本没有休息着,,吃饭的时候,有几个一坐下来嘴还在嚼就睡了。有的两个两个的背靠背就睡着了,还有的就睡在路边。听他们打着呼噜,睡得还真香甜。”群众们感叹道。
受灾群众看到民警露天而睡,有的找来被子给民警盖上,有的找来干草和草席给民警垫上,浓浓的警民情谊显得格外温暖。
梭山派出所紧急转移2500名群众
通讯员 高 峰 李德均
地震发生后,牛栏江上游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随时威胁着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8月3日晚,鲁甸县公安局梭山派出所接到指令,全力以赴组织梭山辖区的12个社,2500余群众紧急转移安置。
时间紧,任务重,危险大,牛栏江堰塞湖水位以每小时1.1米的速度暴涨,库容以每小时近20万立方的速度增加,随时有决堤溃坝的危险。民警在组织群众转移安置过程中,生命也同样受到威胁,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得到保障,梭山派出所民警把自身安全置之度外,与时间赛跑,迅速组织群众安全、有序地撤离。
转移过程中,部分群众对危险认识不足,出于各方面的顾忌,不理解,不愿意转移。民警耐心解释,劝导,拿出电话查询出新闻读给群众听,承诺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呼吸共命运,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转移途中的山洪爆发、道路塌方,山体垮塌等危险,民警总是在第一线组织指挥,确保群众安全。
在安置过程中,由于涉及人员众多,道路不通,物资匮乏,后勤保障极为有限,民警把雨伞让给了群众躲,把有限干粮和饮水让群众吃喝,把有限的救灾帐篷让给群众住。干粮吃完了,民警没有让群众饿肚子,民警想办法弄来了土豆,在烈日下找来干柴,生火烧土豆给群众吃。之后,陆续找来了炊具和部分食物,组织群众在野外生火做饭……
就这样,民警陪同群众客服各种困难,时刻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组织带领群众在野外安全度过了5个日日夜夜,民警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两小时。
民警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震区永不消失的“电波”
通讯员 陈善均 代世祥

“通信保障组,通信保障组,我们这里有一台对讲机没有信号,请你们马上过来看一下。”“好的,我们马上到。”
鲁甸“8.03”地震导致灾区各种通信设施严重受损,通信网络瘫痪,为打通灾区公安通信“生命线”,云南省公安机关紧急从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抽调24人组成通信保障组,立即赶往灾区,全力投入通信保通的战场中。
通信保通组在赶往灾区过程中,由于通往龙头山镇的唯一道路被垮塌的山体阻断,队员们冒着余震不断、滚石频落的危险,徒步背着沉重的保通设备,急驰12公里赶往震中。
到达震中后,队员们来不及休息,立即对地形进行踏勘,科学选址并搭建公安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立对进机集群通讯。在启动大黑山中继台的同时,在龙头山骡马口制高点搭建常规中继基站,确保灾区及灾区沿线通信畅通。随后,搭建双向视频通讯系统,将灾情通过图像实时上传指挥部,通信“生命线”的打通,为各级公安机关指挥调度警力提供决策依据,为公安机关各种救援力量进入灾区有序开展救援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为尽快恢复开通鲁甸县龙头山帐篷派出所公安专网,通信保通组组协调中国电信,将派出所的公安内网顺利接通,使灾区群众能快速、便捷办理各项业务。
截至8月8日,通信保通组共投入抗震救灾公安通信装备350兆无线对讲机130余部,常规转信台4套,3G无线图传设备1套,动中通图传系统1套,通信保障车3台,基地台2台,发电机1台,确保了4200余名公安民警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做好抗震救灾物资保障
地震发生后,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快速启动预案,及时向灾区公安机关划拨180万元抗震救灾经费及5700余件探照灯、电筒、雨衣等装备物资。同时加强向公安部装财局请求报告,请求加大对云南省公安机关抗震救灾装备物资及经费的支持力度。公安部装财局从不同地区,通过航空、公路分5批紧急向云南省调拨了发电机、帐篷、行军床、睡袋、对讲机等9个品种、1200余件抗震救灾装备物资,现这些装备物资已运抵灾区。
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确保救灾生命线畅通
地震发生后,根据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的部署,云南省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全力以赴做抗震救灾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截至8月5日19时,共投入路面保通警力 7739 人次,车辆 2178 辆次,分流社会车辆76523辆次,安全护送87个车队共968辆救援车通往灾区。
省公安厅民用机场公安局转移伤员77人次
地震发生后,省公安厅民用机场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要求昭通机场公安分局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截至7日15时,协助转移微重伤员共计77人次,协助物资运输保障41.765吨,圆满完成了“8·4”、“8·5”专机警卫任务,调配管制车辆370余辆,保障军用直升机飞行121架次、运送人员1057人次、大型运输机4架次,保障民用救灾飞行12次,航班12架次,运输人员1822人次,运输物资1.5吨。
云南警官学院心系灾区
地震发生后,云南警官学院紧急召开院长办公会议,要求院属各部门、全体干部教师密切关注灾情,心系灾区群众,积极主动帮助灾区群众生活需要。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各个学生大队立即联系查找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灾区的学院学生,了解统计学生及家属伤亡情况和房屋损坏情况,随时联系灾区学生和家庭的灾后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各个方面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