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水

    2016-10-28 10:16:40

背水

武定县公安局 李宏荣

家乡阿拉古彝寨镶嵌在云贵高原滇中千里彝山武定县金沙江南岸的阿则问坡脚上,延绵的阿则问是古彝寨的骨架,欢笑的金沙江水是古彝寨的血液。虽然欢笑的金沙江水千百年来在寨前奔腾,但彝家儿女们每天吃水就得到寨旁的那条深箐里去背山泉水,自然背水成为了家乡彝寨那方天地里最亮丽的一道独特风景。

那时,勇敢的家乡彝汉们长年四季奔波在茶马文明古道上,勤劳的家乡彝女们每天顽强地背着水,一家人每天生活中所需的水,都由彝女们往返十几里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背回家里,长年四季背水耗尽了她们的青春年华,使彝女们的青春年华过早地流失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背水压弯了她们的腰身,使彝女们的腰身过早地失去了青春姿色,但她们都无怨无悔地托起了比大山般还要沉重的背水桶。她们都默默无闻地背着水桶,日复一日地攀涉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一曲生活的赞歌。

背水的生活赞歌,是由家乡的彝女们谱写的,是家乡彝女们永远高唱的一支恒古歌谣,每天早晚彝女们在寨前那条弯弯曲曲的背水道上,把这支背水歌谣唱得绘声绘色。勤劳的家乡彝女们的声影,就在那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展示着风采。她们早晨踏着露珠去背水,她们午后踩着夕阳去背水,她们用长发编织成的带子做背水带,当在桶里盛满山泉水后,把背带往头上一顶,水桶的底部往腰上一搭,就踩着很有节奏的步伐,一步一摇地向寨子里走去,那桶里的水也摇摇晃晃地很有一种优美的旋律,在阳光下眨起微微的波光,这幅风俗画是家乡彝寨四季永不更改的浓浓乡音乡情。

背水是家乡彝女们生活中的一支永久歌谣,这支歌谣是阿妈的阿妈传给阿妈的女儿,阿妈的女儿又传给阿妈的女儿的一道千古不变的生活韵律,从古至今风采依旧。那时在家乡彝寨里有这么一道千古不变的风俗诗篇,那时在家乡彝寨里有这么一句千年传颂的名谣:“不会背水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就因这句千年不变的名谣深深地定格在家乡彝女们的脑海里,所以一代又一代做母亲的家乡彝女们,把这句千年名谣灌输给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女儿又灌输给自己的女儿,使她们代代传承着这句名谣,使她们的血液里都有这句名谣在跳动。于是家乡彝女们,当自己的女儿长到10岁之后,就会教自己的女儿背水,就会把自己背水的技能无私地传给女儿,让她们踩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足迹,背着甘甜的山泉水跋涉在那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鸡肠鸟道上,美丽的青春点亮着那条弯弯曲曲的背水古道,使弯弯曲曲的背水古道更有几分青春姿色,自然背水古道成为家乡彝女们的快乐天堂。

在家乡古彝寨里,我的奶奶和阿妈她们背了几代人的水,也做了几大桶酸甜苦辣的梦,在那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梦中,都盼着把山泉水引进寨里,他们做了一个又一个的美梦,也盼了一春又一春,美梦缠着山风飘向了遥远的地方,但梦醒来时依旧还在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吃力地背着水,这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任意粗暴和温暖,看着这似巨蛇形状般的背水人流,又给古老的家乡彝寨添了一幅独特的风情文化走廊。

背水成了家乡彝女们勤劳的象征,水桶是一代卸给一代的“遗物”。记忆中我家的那两只背水桶,是从奶奶的奶奶那代就传给奶奶背水用的,后来奶奶背完了她应该背的水,又把那两只水桶传给了阿妈,阿妈背着水桶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走了多少次?至今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也不知道自己背了多少桶水?她自己也算不准,她认为奶奶传给自己的水桶,即使比大山般还沉重,也得挑起这份生活的担子,这才是家乡彝女们的传统美德。

别了,背水桶!家乡彝人们的背水桶,昔日在家乡那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背水的彝女们的声影,成为了彝家人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那只祖传的背水桶成为了家乡彝人们的“传家宝”,而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产业,使家乡彝人的背水桶民俗文化得到了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