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0后”的钢笔情怀
2016-12-29 10:48:10
一个“70后”的钢笔情怀
记者/唐天雷
如今,办公桌上已然不见了墨水瓶和红方格稿纸,小孩子也不再会练习庞中华钢笔字帖。而杨俊伟写字的时候,却依然喜欢用钢笔。这是他从年少时就培养出来的习惯,也是时代留给他的抹不掉的情怀。
问杨俊伟为什么喜欢用钢笔写字,他说不出来,可他如果用碳素笔或者电脑打字,就没灵感,效率也特别低。他家里还留着四五十支钢笔,为什么留着,他也说不出来。也不是刻意想收藏,可就是不舍得扔。这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可又剪不断离不开的情怀,可能是很多跟杨俊伟一样,从“钢笔时代”走过来的人心中一种无法抹去的时代共鸣。
笔尖露锋,写出的字才漂亮
也许只有年纪越大的人,才越会懂得钢笔的美。年轻的时候,杨俊伟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喜欢钢笔,可现在,他觉得他越来越离不开钢笔了,圆润的金属笔杆握起来的手感,凌厉流畅的笔锋,笔尖与稿纸间优美的摩擦声,这些都不止令他沉迷,更似融入他的生命一般。
“年纪越大,一些习惯就越难改变。现在,无论是写工作材料还是文学创作,我都必须先用钢笔写一遍,再腾到电脑上。如果不用钢笔,就会觉得很难适应。”杨俊伟说。他也曾试过直接在电脑上写作,但效率奇差。平时用钢笔,他一天平均能写上三四千字,但如果对着电脑,几个小时连一百字都写不出来。
他想了很久,也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就好像只有握紧笔杆,大脑才会思考一样。”
杨俊伟生于1977年,他经历了钢笔最后的一个“黄金时代”,杨俊伟小的时候,身边用钢笔的人很少,因为那时候钢笔很珍贵,甚至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时候流行穿西服,穿中山装,很多人喜欢在胸前的口袋别一支钢笔,别人见了,也会觉得这样的人有文化,有涵养。“在我小时候,身边胸前别钢笔的通常都是工厂老板,机关领导一类的人。”
而现在,杨俊伟身边的人用钢笔的人也很少。但原因却与儿时不同。如今碳素笔和圆珠笔比钢笔更加廉价,方便,电脑打字更快速,甚至很多人直接用手机写文章。钢笔已经是濒临淘汰的写字工具了。杨俊伟说:“现在我身边的同龄人里面,除了领导还用钢笔签字、批阅文件,其他人基本已经不用了。”
对此,杨俊伟还是有一些悲伤的。小时候,他听老师说过:“只有钢笔才能写出漂亮的字,用碳素笔和圆珠笔写字只会越写越丑。”尽管这句话一直被批评没有科学依据,杨俊伟却觉得颇有道理。“钢笔的设计和造型都更适合手的力度,笔尖露锋,这样写出的字才漂亮。碳素笔和圆珠笔,是写不出笔锋的。”
他觉得,现在这个时代人心浮躁,功利,大家也都没有耐心静静地坐下来写写字,体会文字的优美。可是他还愿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书桌前,静静思绪,展开稿纸,握起有些微凉的笔杆,一笔一划地认真写着。
难忘的三支钢笔
杨俊伟的第一支钢笔来自父亲。那是父亲在单位评优秀得的奖品——一支英雄牌钢笔,价值10块钱左右,尽管在现在10块钱只够吃一碗米线,但在当时来说,已经算是“轻奢侈品”。“当时我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也才30多块。”杨俊伟说。
小学三年级之后学校开始要求他们用钢笔写字。“那时候,老师要求我们除了数学课可以用铅笔列竖式,其他课一定要用钢笔写字。”
与大多数人一样,杨俊伟写钢笔字的起点,也是从“庞中华字帖”开始的,练习“一人大上土士”,练习唐诗宋词弟子规。有一次,语文老师要求写一篇“我身边的人”的作文,杨俊伟的作文被老师选为范文,几页方格字的钢笔字被贴在教室后面显眼的位置。
语文课上的初露锋芒,让杨俊伟从此培养起了对写作和钢笔字的兴趣。从此,他习惯于每天都拿起笔,写些东西。五年级的时候,他参加全市作文大赛,拿了一等奖,奖品也是一支钢笔。
“虽然这支钢笔是杂牌的,也比较便宜,但当时心里还是很高兴。”杨俊伟说。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小孩能得到这样一份奖品也是不容易的。并且当年杨俊伟还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辛辛苦苦训练了一年,比赛的奖品才是一个笔记本,而那篇作文他只写了一个早上,就得了一支钢笔。“当时心中有种果然知识的力量就是大啊的感觉。”
到了中学时代,他对写作和钢笔字也更加热爱。经常有一些诗歌和散文能见报,慢慢地也走上 了从小憧憬的文艺写作道路。他还记得有一次拿到了20块的稿费,他高兴极了,心想终于可以买一支好一点的钢笔了,结果钢笔买来后,由于使用的墨水质量有问题,三个月就坏了。“当时心疼坏了,因为赚一笔稿费也不容易,而且是在商店挑选了好久才下了决心买的一支,没想到用了几个月就坏了。”
杨俊伟说,他比较遗憾的就是从来没能像小时候崇拜的“有身份”的人一样,把钢笔别在上衣前面的口袋,“因为学生时代的校服胸前是没有口袋的。”而等到他终于穿上胸前有口袋的衣服时,这种做法早已经不流行了。
多一份热爱,多一份尊重
“我工作的前几年,是钢笔字写的最多的时候。”杨俊伟说。
1998年,杨俊伟从云南公安专科学校(云南警官学院前身)毕业,加入泸水县公安局,成为一名人民警察。虽然当时被分配到巡特警大队,但当时杨俊伟同时也被领导安排干起了撰写新闻材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活儿。从此,杨俊伟开始了白天走街巡巷,晚上埋头写作的日子。
在那个电脑还没有普及之前,稿子都是用钢笔整整齐齐地抄写在每页300字的红方格稿纸上。而且,绝大多数时候要抄很多遍。“因为写好之后要呈给领导、同事看看,提提意见。一旦有要修改的地方,哪怕只有几个字,都要重新抄写一遍。”。杨俊伟记得有一年写年终总结,足足20页的稿纸,改了五六遍。后来,他每次拿给领导看的时候,都胆颤心惊:“千万不要再改了。”
杨俊伟说:“这种改一字就要整篇文章重新抄的体会,现在的年轻人怕是不会有了。”
2003年,杨俊伟也用上了电脑,修改文章从此只要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就能轻松完成。从那时候开始,他就觉得,钢笔慢慢地被“搁置”起来了。
虽然他还是习惯用钢笔写好构思,打好初稿,再腾到电脑上。但身边的人已不知从什么时候,办公桌上不见了红方格的稿子,也不见了玻璃的墨水瓶。代之而来的是打印在A4纸上整整齐齐的铅字,但杨俊伟觉得,铅字虽然也整齐漂亮,可比起钢笔字,总觉得少了一种韵味。
随着电脑的普及,杨俊伟觉得身边需要写字的场合越来越少了。偶尔需要记录点什么,多数人也是随后抄起一支圆珠笔,在纸上潦草的写上几笔。“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在用圆珠笔写字的时候,总不会像用钢笔一样认真,少了一份对待文字的庄重。”
如今,杨俊伟的小孩也快要小学毕业了。他的老师不再会说那句:“只有钢笔才能写出漂亮的字。”便宜方便、图案繁多的碳素笔如今更受孩子们喜欢。杨俊伟也给孩子买过钢笔字帖,但儿子写了几个字,就丢进抽屉,再也不见拿出来过。
有时候,杨俊伟也会想,这是时代的进步。电脑和打印技术让写作变得更加方便了,然而他同时也为“钢笔时代”的消逝而惋惜。在他家里,有三四十支坏掉的钢笔,贵重一些的,他连透明的塑料包装盒都留着。他说,这样做也不是刻意想收藏,但总是也舍不得扔。“也许是想着,哪天碰到一个修钢笔的,能一起都修好吧。”杨俊伟说,尽管从他10岁之后,他就再也没见过修钢笔的人了。
他现在用的是一只凌美牌钢笔,已经用了一年多。每天写完字之后,小心翼翼地泡在温水里保养。他觉得以后他要用钢笔写字的时间还长,也希望它能多陪自己一段时间。“毕竟自己用过的东西,都还是有感情的。”杨俊伟说。
这份感情,源自从一个“70后”对钢笔和文字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