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扬鞭自奋蹄
2016-12-29 10:58:10
不用扬鞭自奋蹄
记者/王 俊
2003年,大学毕业后,查鹏荣进入到西畴县公安局政工办宣传科工作,从此开始以笔书正义的公安新闻写作生涯。
虽然查鹏荣学的是英语专业,但对于写作,他也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保持着相当高昂的兴趣。因此,尽管没有进入一线实战部门侦查办案,查鹏鹏仍然觉得,做一名整天与材料和文字打交道的“办公室警察”,能够通过自己的笔尖抨击罪恶,照亮正义,也未尝不是一份光荣而具有荣誉感的工作。
从零开始
在最开始的时候,查鹏荣看着充满油墨味的报纸上密密麻麻的黑体文字,知道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这些都需要他努力去重新学习。
挑选题材,思考结构,学习新闻的文字风格和词汇用法……学习过程中,查鹏荣慢慢地发现,自己从前花一两分钟就能看完的报道,并不如看上去一般容易。
“报纸上的很多新闻虽然篇幅短小,但信息量巨大,且用词规范,表达准确,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写作功力才能做到的。”查鹏荣说。而他刚开始写新闻的时候,口语化、口水话的毛病非常严重,因此投的稿子并不容易发表出来。但他相信,通过他的努力,一定能也能让自己的文字也能变成一个个铅字,出现在报纸上,被千千万万人看到。
白天的工作较忙,他就在晚上将报纸带回宿舍,熬夜学习。他的方法是,通过诵读文章,积累有用的词汇,学习经典文章,聚沙成塔,建立素材库,进行分类有效管理,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整理素材,方便用时检索素材。
“光有写作知识、掌握方法还不够,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还得通过适当的语言、恰当的用词展现出来,才能撰写出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为此,查鹏荣不断学习、充电,自我加压,坚持不断地诵读经典篇章,坚持每天阅读一些主流媒体资讯,不断学习汲取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益的理论和业务知识。
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2003年,那个离信息化和网络还很不发达的时代,办公室并不像现在这样,人手一台电脑,写稿子,投稿,通过键盘打字,发送邮件就能轻松完成。那时候,他们的桌子上是公安局为他们订阅的各类报纸,书籍,钢笔和红色方格的稿纸。每一篇稿子撰写,修改完成后,都要工工整整地抄在稿纸上,装进信封投递。
当时的邮政系统自然不比如今光速传输的电子邮件,等待结果就成了异常漫长且煎熬的事情。因此,4个月之后,当他在人民公安报上发现了一块豆腐块般大小的版面上,印刷着一条署着查荣鹏的名字的新闻,简直有一种喜从天降的感觉。“那是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还是在中央级媒体,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看见稿子的那一刻,几个月来的辛苦,煎熬全部一扫而空,也让我觉得,我是可以做好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
公安新闻宣传工作是有“正气”的
查鹏荣始终对宣传工作钟爱有加,自己也有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公安宣传工作实践中,查鹏荣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他并未满足埋头写稿,并未单纯的追求新闻稿件数量上的提高,而是在质量和影响力上下功夫、使狠劲。
作为一名宣传业务骨干,查鹏荣在新闻写稿当中坚持“又好又快”标准,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件宣传作品,将其当成是接受众多评委和观众“评头论足”的“形象宣传片”,用心思考、用心写作、用心处理好每个宣传稿件,做到精益求精。
他一直觉得公安新闻宣传工作是有“正气”的,因为它是一架桥梁,也是一道窗口,既要让老百姓了解,认识公安工作,也需要向他们展示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英勇事迹。因此,查鹏荣每每下笔之前,都备感责任重大,“有没有把我们的工作说得浅显易懂,让老百姓都能看明白?”“有没有把民警的工作都淋漓尽致展示出来,让老百姓更加理解支持公安民警?”这是他在写稿时,反复会问自己的问题。
为此,他深入一线体验基层公安工作艰辛和曲折,掌握第一手材料,去努力挖掘宣传的对象,可亲可敬、可比可学。他撰写的基层民警骆瑞峰的先进事迹的稿件《扎根深山 真情为民》,和报道西畴县公安消防大队长涂用维的稿件,均收到不错的反响。
“有民警跟我说,感谢你们,让我们的工作能让社会看见。这是让我最骄傲的事情,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为民警树碑,为公仆留影,向群众展示好形象。”他说。
《被亮黄牌之后》是查鹏荣写得最为辛苦的一篇通讯。当时,西畴警方的执法质量被省公安厅点名批评,“亮了黄牌”,接下来的一年中,他们在各方面工作中加以改进,走出低谷。而撰写相关稿件的任务,便落在了查鹏荣头上。
当时觉得任务异常艰巨,事情千头万绪,材料七零八落,而且要驾驭这样一个题材的新闻稿件,自己心里也十分没谱。通常写一篇稿件,只需要一两天,而这篇稿件,查鹏荣写了足足二十多天,期间,一直在反复推敲写法,材料组织方法,有时候是领导不满意,有时候是自己不满意。但查鹏荣一直以要做到最好的心态,强迫自己发挥所有的才能,尽到最大的努力。最终20多个日夜的辛苦没有白费,稿件最终在《人民公安报》《法制日报》等媒体上刊发,受到大家的一直好评。
使命与责任并进,汗水与收获同行
在稿件刊发了之后,查鹏荣也会拿着刊发的报刊,默默地凝视好久,尽管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再熟悉不过。但此时,他不是在看新闻,而是在回味付出的努力,体会成果的不易。
从事公安新闻宣传工作13年,将近5000天的时光,背后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艰辛与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当遇到突发事件,都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火灾还是洪水,也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多少阻挠,都不能退缩。
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浸润着他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都有。“然而,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获读者的好评时,获得民警的认可时,心里骤然涌出的那份收获累累果实的自豪感是无法言说的,这种自豪让我在公安新闻宣传的道路上信心百倍且全力以赴地走下去。”他说。
因宣传成绩显著,查鹏荣曾荣立三等功2次,也曾被省公安厅评为“三基”工程建设标兵先进个人、大走访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各类中央级报刊发表105篇文章。2014年,查鹏荣荣获全省公安宣传个人成果积分排名获第9名,荣获全省基层公安优秀通讯员奖;在云南公安新闻奖的评选中,有1篇新闻评论文章获奖。
但面对荣誉,查鹏荣保持着冷静和克制之心。虽然工作了十几年,经验也越丰富,但查鹏荣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离顶尖的新闻写作,还有不小的差距。他时常折服于《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文章用词之精准,有力,大气磅礴,他也时常为了文章中的一个词来准确地形容想表述的内涵,而绞尽脑汁想大半天。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本来用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去采写效果会很好,而在策划时无法想到。
一路勇闯一路歌,一路宣传一路情。使命与责任并进,汗水与收获同行。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新闻写作是一条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路,我必须要一直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