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温暖常驻心间

    2017-01-22 15:30:50

让温暖常驻心间

 

/ 丁云燕

 

“‘平安一号’建立的目的,就是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一个无歧视的环境,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恢复身心健康、实现生命价值。”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副局长张苏永说。

 

20143月,“平安一号”社区康复中心(简称“平安一号”)在玉溪市红塔区公安部门、玉溪市红塔区疾病控制中心、民间组织中国爱之关怀的合作支持下建立成立。两年多以来,“平安一号”积极参与政府倡导的社戒社康工作。与玉溪市戒毒所建立了转介关系;并与大营街、春和、北城三个辖区派出所合作,第一时间跟进释放出所的药物使用者,并为他们参与社区康复提供协助和支持。“平安一号”旨在通过向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医疗转介、美沙酮维持治疗、就业支持,以及组织集体公益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找回自信。

 

帮助戒毒人员找回尊严和自信

“‘平安一号’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康复中心。创新性地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过程中尝试引入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是戒毒康复的重要手段,公安和卫生部门紧密合作,在‘平安一号’建立了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这大大方便了戒毒康复人员进行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巩固了戒毒成果。”张苏永介绍。

无论是在大的社会环境下,还是具体到个人的家庭、朋友圈,戒毒康复人员的处境都是极其艰难的——如果没有他人的理解,没有家人的关心,没有朋友的支持,要抛弃原来的习惯,开始一段新的人生,重新融入社会,几乎不可能实现。而在现实中,又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戒毒康复人员希望可以摆脱当前的恶性生活循环。“平安一号”的建立就是为了向他们提供一个非评判性的支持平台。在“平安一号”,戒毒康复人员的需求会得到关注;工作人员也会根据不同的个人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他们找回作为人的尊严和自信。

“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在向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海洛因过量急救培训、免费发放急救药品、提供疾病筛查及医疗转介、减少伤害方面的综合服务的同时,还会向他们提供生活服务、工作技能培训,一级心理咨询及辅导。”张苏永介绍。

李某在“平安一号”康复站里健康恢复得很好,每天都坚持服用美沙酮,但在跟他的聊天中,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与他父亲的关系很糟糕,经常争吵。他说买东西给他父亲,他父亲会扔掉。工作人员陪着他回家尝试与他父亲聊天,但第一次去他父亲不是很配合,坚持去了几次之后他父亲的态度开始转变。2016年春节期间,工作人员协助他给他父亲做了一顿团圆饭,那次之后他父亲对他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到现在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已经很好了。

自从与他父亲关系改善以后,李某的生活轨迹完全改变了。来“平安一号”时,他会经常说他父亲今天给他做了什么好吃的。更主要的改变是——他可以出门上班了。以前没人帮他照顾女儿,每天他都要接送女儿上学,做饭给女儿吃……为了照顾女儿的需求,他整天都得待在家里。而现在他父亲开始帮他照顾女儿,他也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平安一号”社区康复服务站自成立以来共接收278名戒毒康复人员,戒治保持率为80.3%,有73名戒毒康复人员通过工作站职业技能培训或推荐找到工作,有60名吸毒人员持续服用美沙酮,帮助102名戒毒康复人员购买了医保,为41人提供了医疗补贴,帮助13名戒毒康复人员联系专家进行看诊,帮助9个家庭缓解了家庭关系。

 

当好“调剂师”,做好“励志哥”

“平安一号”社区康复服务站里的5名固定工作人员主要有医生、心理咨询师、禁毒志愿者和已戒除毒瘾的吸毒人员,具体服务对象是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和进行美沙酮替代治疗的吸毒人员。

“平安一号”社区康复服务站以“降低过量使用药物死亡率,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家庭关系、就业关系、社会关系”为目标,通过建立严格的金银卡康复管理制度,鼓励服用美沙酮,提供诊疗服务和心理、身体健康咨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家访、回访以及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等,帮助戒毒康复人员重拾生活的乐趣和回归社会的信心。

民警在服务站中扮演着“传送带”的角色,负责把办理好社区戒毒(康复)手续的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移交到“平安一号”工作站,实现对戒毒出所吸毒人员的无缝衔接;医生扮演着简单身体疾病的“清道夫”和“调剂师”的角色,在承担对戒毒康复人员身体健康诊疗工作外还担任着美沙酮的药剂调剂工作,根据吸毒人员成瘾情况调剂美沙酮用量;心理咨询师扮演着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扫除心理障碍的“阳光师”;已戒除毒瘾的工作人员用戒除毒瘾的亲身体会激励戒毒康复人员,当好“励志哥”;禁毒志愿者是“多面手”,协调、帮教、家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各种活动。

“平安一号”每周一会组织开茶话会。在此过程中药物使用者会分享戒毒经验,学习健康知识,并互相鼓励,包括讲解各种疾病知识,以及纳洛酮急救。

早在2006年,亚云就已经知道自己感染了丙肝。因为使用海洛因,他被关进了强制戒毒所,接受为期两年的康复训练。在戒毒所内,他接受了来自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各种健康检查,后被告知感染了丙肝。离开戒毒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亚云开始了美沙酮维持治疗,但就在他逐渐过上了“正常”生活,恢复了自己旧有的社会关系之时,他的妻子也在一次例行检查中被查出来感染了丙肝。

2014年,亚云开始为“平安一号”工作,为他的同伴们提供减少伤害方面的综合服务,其中就包括让他们了解丙肝的危害,为他们寻求治疗机会提供帮助。在“平安一号”的工作,他发现了自身的价值,自身的丙肝治疗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2016年,在亚云得知自己感染丙肝整整十年之后,“平安一号”帮助亚云夫妇申请了由一个国际机构提供的丙肝治疗救助,以极低的价格完成了丙肝治疗。

由于丙肝可以通过共用针具传播,注射使用海洛因的人群中丙肝感染率非常高,“平安一号”的客户亦不例外。但在中国,海洛因使用者群体对HIV的认知度较高,对丙肝却知之甚少。因此,在“平安一号”,无论是提供服务的同伴,还是接受服务的客户,都会接受丙肝的筛查。“平安一号”会举办定期的讲座或培训,提高大家对丙肝及其危害的认识,同时也会鼓励满足治疗条件、急需治疗的戒毒康复人员尽早开始治疗,并为经济比较困难的客户申请救助。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5年,“平安一号”开始与大营街、北城、春和三个派出所合作,协助派出所社区民警开展社戒、社康服务。在未来,“平安一号”计划将这种合作管理模式推广至玉溪主城区的九个派出所。

“平安一号”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康复中心,对戒毒康复工作有很大的创新和改进,但创新同样意味着没有很多他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尽管“平安一号”曾经组织员工去国外学习成功经验,但毕竟国情不同,要真正将学习来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服务,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目前‘平安一号’规模和范围还比较小,不能全区覆盖,我们在与康复人员及其亲友建立畅通的合作关系上也存在障碍。毕竟社区康复的模式需要亲友的参与和支持,家人的鼓励比外部服务者的支持要更加重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张苏永说。

在接触服务对象时,个案管理员能够快速建立信任,比较容易传达关键信息。但“平安一号”现在的个案管理员没有心理咨询专业的背景,在提供个案管理方面的经验也存在不足,所以在日常工作,如掌握沟通技巧、优化团队合作等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

“下一步工作中,公安部门将加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工作管理,切实落实国家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帮教、管控、回归社会的政策,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一个无歧视的关怀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对社会的危害,支持‘平安一号’模式在全区推广,推动红塔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迈上新台阶。”张苏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