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积极打造省级文明交通示范路
2017-02-13 12:38:30
创新管理模式 强化日常监管 打造文明交通
思茅积极打造省级文明交通示范路
记者 张 密 通讯员 李孟楠
思澜路思茅段全长80公里,全线山高坡陡弯急、临水临崖路段多、道路等级低路面差、安全防护基础设施薄弱。加上6000余辆的日均车流量,年均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普洱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二。
“自2010年开展创建省级文明交通示范路以来,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交警大队创新管理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管理措施,通过技防、人防和物防相结合的方式,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事故预警和处理机制,实现了对路面交通状况的精准把握,取得了明显成效。”思茅分局交警大队教导员周兴祥介绍。
以科技创新补短板
“十次车祸九次快”,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最根本的还在于控速。
“思茅分局交警大队抓住这一根本,按照总队、支队公路防控网络及分局治安防控网络建设的要求,利用区间测速、卡口系统、缉查布控系统与路面执勤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执法站为中心,以卡口为抓手,以区间测速为辅助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管理模式,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精准性。”
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陶庆介绍,通过将思澜路两个双向卡口接入缉查布控系统,分别对两个方向的车辆进行监测,位于路段中心位置的六顺交通安全执法站就是一个指挥中心。实时通过网络平台对两端情况进行监控,并以此为中心向两端辐射。区间测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控制了超速行车,如果车辆在区间测速中超速,当车辆行驶至六顺执法站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执法站建成以来,共查验重点车辆4万余辆次,系统核查信息430余条,通过缉查布控系统及预警平台查获涉嫌违法机动车40余辆。
2012年该路段死亡人数23人,2013年为14人,2014年为12人,2015年为11人,2016年上半年4人,事故死亡率下降了50%以上。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思茅分局交警大队被普洱市公安局评定为2011年度普洱市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和警务工作创新成果之一,那澜中队(现六顺中队)被评为2011年全省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
小站点发挥大作用
周兴祥介绍,中队管辖范围覆盖3个乡镇的21个村委会,要管理2.4万名驾驶人员,沿途企业较多,管理难度较大。民警本着“先管理好内部再管外部”的工作思路,深入乡村道路和农村地区,针对重点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切实筑牢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加强对沿途企业、村寨的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分季节、分时段加强重点巡查,达到重点管控的目的。正是在常态化的巡查制度的监督和日常宣传教育中,驾驶员养成了交通文明的良好习惯。
“多查处一起交通违法,就是减少一起交通事故;少死一个,就是对老百姓负责。”这是六顺中队民警的工作理念。执法站现有民警4人,协警15人,日常工作主要就是路面巡查和执法。
每天,六顺中队2个巡逻组交替上路,利用车载LED显示屏、喊话器提示过往车辆注意行车安全,并对沿途塌方土石、树枝进行清理,设立警示牌,最大限度减少来自道路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
沿思澜路思茅段一路前行,可以看到在示范公路出入口设立“交通秩序示范创建路起止点,请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驶”警示标志。
据统计,大队共设置提示标牌26块、大中型宣传牌22块,设置黄闪、爆闪灯6盏,公安卡口设备1套,总投入资金近55万元。此外,在临崖临水路段修筑防撞墩、防撞墙,防止车辆跌落,最大限度发挥物防功能,弥补技防、人防监管的漏洞。
思茅分局交警大队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靠群众,调动全社会参与交通安全宣传的积极性。在公路沿线建立2个交通安全路况咨询站,将交通安全信息及道路交通事故情况编印成宣传资料,在站内向过往驾驶人发放。
“这种长期的贴心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欢迎,并主动加入其中,形成了警民联手共筑平安的良好局面。”周兴祥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