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的警务室

    2017-03-03 12:25:05

我和我的警务室

 

/姚军 编辑/海世梅

 

现在的我,是警务室对面小学里的“警察叔叔”,是村里大妈大爷的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见到亲戚朋友,他们总是问我工资多少,结婚了没……

其实,我今年才26岁!

 

 

他叫李加智,今年26岁。现在的他,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因为他要去警务室对面的学校看孩子们来上学;晚上12点睡觉,因为村里的大妈大爹和他总有唠不完的嗑。

 

这事很“头疼”

 

李加智是个土生土长的峨山彝族小伙,警校毕业后,一直工作于峨山县公安局化念派出所。刚工作的时候,他总是幻想着像特警一样威风,刑警一样果敢,禁毒警一样刺激,而真正走进化念派出所党宽警务室的那天,他“头疼”了。

201310月至今,化念派出所的主要工作一直和昭通外迁移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整个移民工作中,派出所投入了大量的警力和精力。党宽责任区辖区面积91.25平方公里,有23个自然村、1326户居民户、共计人口数4583人。另外,党宽辖区有着坝区与山区相结合、移民与化念本地居民相融居、汉族与彝族、哈尼族等杂居的特殊性,扩建后的党宽警务室从原来的20平方米变成了现在的100余平方米。

只说这地广人密再加之一个700余人的移民安置点,社区警务的复杂程度便可见一斑。自2016年以来,化念派出所适时调整工作重心,重塑“三基”建设,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在20163月份重新划分责任区,配置新的责任区民警,李加智便成了党宽责任区的专职社区民警,这时、这事、这一个人的警务室,很让26岁的李加智很“头疼”。

 

从想到做

 

从一个办案民警转变为社区民警时,对李加智来说是个新的开始。

为了尽快适应社区警务工作,李加智一面积极向老民警学习,一面仔细研究近几年辖区内发案、矛盾纠纷化解、群众满意度等综合情况,查找社区警务工作的薄弱环节。在实地开展工作前期,李加智便在村子里“走了起来”。

20157月,云南省户籍改革开始施行,李加智一来到党宽警务室,便碰上了这件实实在在的“大事”。而当地群众对于落户、分户、变更信息等相关户籍政策并不熟悉,很多群众办理一项业务要来回跑几次才能把事情办好,有的群众便开始发牢骚了。

为了让群众少走冤枉路,李加智根据社区情况,整理好各类户籍办理的相关须知材料,制作成“小传单”,主动走到群众家中讲解相关工作。

党宽社区清源小组杨大哥家的小孩因在原籍落户时出生日期申报错误,本想着去当地派出所更正,可偏巧移民搬迁工作开始了,这一来二去,等杨大哥从昭通搬迁到化念镇后发现,自己家孩子的出生证在搬迁中遗失了。为此,李加智一边与杨大哥原户籍地派出所联系,查阅原始户籍资料,一边向原来与杨大哥同村的村民收集材料,经过反复的查验,杨大哥家小孩的出生日期得到更正了。

近几年,党宽辖区内盗窃摩托车、入室盗窃等案件时有发生,给群众带了不小的财产损失。为此,李加智更是成天在辖区跑。田间地头,小学门口,街道上,群众时时可以看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原来,李加智把辖区发生的盗窃案和诈骗案件编写成案例与防范措施相结合的“小传单”,挨家挨户地送到群众手里。此外,李加智还精心制作了“警民联系卡”,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微信号印在卡片上,让群众有什么事就及时联系他。

如今,各个村里的治安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群众也开始对各类诈骗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防范。这小小的传单和卡片,不仅第一时间让辖区里家家知案件,户户有防范,时时可咨询,也极大的拉近了这个年轻社区民警和群众的距离。

 

“我的左膀右臂”

 

一根筷子轻轻断、一把筷子难折断的思想也被这个26岁的李加智引用到了社区警务当中。

20165月村两委换届选举后,在市、县公安机关和镇政府、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协调资金,党宽警务室统一为巡逻人员购买服装,配备巡逻防范装备,并改造了一辆带有视频播放功能的电动巡逻车。面对硕大的一个辖区和精良的装备,李加智颇感到一个人所能干事是有限的,他开始有了新想法。

“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成为了他工作的工作方式,并且他一直在行动。在峨山县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一支由社区民警、社区治保会成员、各村义务员组成的巡防队成立了,这些成员无形中就成为了李加智的左膀右臂。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和化念镇邻近乡镇的发案情况,李加智制定出了完善的巡逻防控机制,带领巡防队每周定期在重点路段、重点村组、小学校上下课时间和田间地头开展循回巡逻防范工作。

自巡逻防控机制成立以来,辖区内的发案率比2015年同期有了明显的下降,并实现了辖区内入室盗窃和盗窃蔬菜案件的零发案。同事说他真“牛”,他说:“牛的不是我,是我的左膀右臂。”

由于党宽责任区辖区面积大,管辖的村组多,村组之间、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非常突出,加之移民的迁入,人与人,户与户,村与村的矛盾纠纷就愈演愈烈。为维护整个辖区的稳定,李加智积极联系辖区内调解主任,进社区、串住户、访人群,力争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引导,第一时间化解,全面做好矛盾纠纷的源头性化解。

2016年以来,党宽社区清源组部分村民担心栽种在自家田边的竹子遮挡了阳光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私自砍伐田边的竹子,此事引发了部分村民的不满。得知情况后,李加智积极连同治保主任、调解主任、村委会领导实地查看,并及时将情况通报给镇司法所和镇移民办,积极协同镇司法所和镇移民办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深入群众家中做思想疏导工作,协调赔偿事宜。由于第一时间发现苗头,第一时间控制事态,第一时间介入调解,经过数日的努力,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

 

这小伙不错

 

彝族群众有个“牛”脾气,会抽水烟筒和你近三分,会说彝族话再近你三分。党宽警务室地处山区,绝大多数都是淳朴、善良的农民群众,并且辖区内多数都是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在处理如婚姻、地基、财产等纠纷时容易冲动的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20164月,党宽社区甸头村的李家兄弟二人因为老人承包田的分割产生纠纷,闹的反目成仇。得知情况后,李加智及时到李家两兄弟家中开展工作。一进门的李加智看到李家兄弟二人在你一句我一句的用彝话争吵着,李家兄弟一看到警察来到自己家中,气氛更是紧张,甚至用彝族话大叫着让他出去。可李加智一张嘴便讲着一口流利的彝语,本来激进的气氛便得到了缓解。经过不断的上门交心,拉家常,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沟通,一遍又一遍的讲法普法。最终,李家兄弟二人对承包田的分割达成共识,并在这个警察“好哥儿们”面前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哥儿俩一定会和睦相处、相互礼让、共同创富。

在党宽辖区内有个叫大巴格村委会的地方,是全辖区内最为偏远的山区村委会,交通极度不便。之前很多群众在办理身份证后,因为交通不便和路途较远,无法及时到派出所领取新的身份证。为了让大巴格村委会的群众及时申领到身份证,李加智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骑上自行车,拿起相机,将已经办理好的身份证送到每位村民的手中,再把需要办理身份证的群众照片照回来。

这样一个好小伙,骑上自行车,张家送证,李家拍照,大家不由得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番茄红了,村民心安了

 

化念年镇的群众大部分都是靠种植蔬菜致富,在党宽社区,几乎家家种番茄,处处见大棚。清源组的移民群众在分田到户之后也种起了番茄,可是接二连三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种番茄的群众多了,拉番茄的车也就集聚增加,番茄成熟的季节,从早到晚,化念坝区的村子车来车往。加之党宽辖区复杂的交通情况,主干道几乎都是从坝区的村子穿过,而坝区的村子又没有统一筹建停车场,几乎所有群众的车辆、柴火堆、杂物都放在了道路两旁。“怎么让群众快速及时地将番茄运走,最关键的是这路一定不能堵!”

经过多方筹备,在峨山县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李加智组织起了一个特殊的交通劝导站,并将劝导站的工作辐射整个辖区内的交通工作。在番茄成熟这段时间,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李加智带领劝导站成员轮流向过往的行人和面包车、小车、摩托车、电动车散发交通安全提示宣传单,对有交通违法行为的各类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劝导,并逐步对在沿街乱停放车辆、乱摆放杂物的农户进行劝导,督促整改,不断从小细节提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确保畅通。

细心的李加智发现,中午11点左右是种植番茄的农户回家吃饭的交通高峰期,他更是放弃吃饭时间,主动引导群众规范停车,保障党宽沿线交通的畅通。

“交通通畅了,番茄拉走了,群众安心了,生活也就富裕起来了。”不少人这样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