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禁毒铁军的使命与担当
2017-05-08 12:50:36
一支禁毒铁军的使命与担当
——记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
记者/海世梅
在缴获毒品数量连续5年位居云南省第一和队伍保持34年“零违纪”的背后,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显示出的不止是勇气和担当,还有自律和顽强。
做好边关“守门人”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最南端,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和境外毒源地“金三角”,边境线长达966.3公里,占云南省边境线的1/4,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4个国家级口岸、9条口岸通道以及西双版纳机场、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和昆曼公路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让西双版纳历年来成为全国禁毒斗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由此,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的禁毒工作不止要立足州内,更要最大限度遏制境外毒品渗透内地。
2013年2月,禁毒支队在工作中获得线索:“一伙湖南省邵阳籍人长期与西双版纳当地人相互勾结,进行贩毒活动,并于近期筹集了大笔资金,准备购买60千克冰毒贩运到湖南。”
案情逐级上报后,经公安部批准,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与长沙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成立联合专案组开展案件侦办。为了打掉贩毒团伙,专案组民警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分赴湖南、广东,州内各县市、乡镇搜集线索、调查取证,不分昼夜在重要地点蹲守,对可疑人员和车辆进行跟踪侦查。
经过专案民警的不懈努力,2013年3月10日凌晨3时,民警在景洪市勐养查缉点成功堵截贩毒车辆,当场从装满香蕉的后车厢查获伪装藏匿在香蕉包装箱内的268千克毒品冰毒。与此同时,各抓捕组同时出击,先后抓获10余名贩毒团伙的重要成员,缴获毒资527万余元,一举打掉了一个长期盘踞、内外勾结的贩毒团伙。
“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刻不止。”为全力巩固境内战场,禁毒支队在加强区域警种协作,联手打击毒品犯罪的同时,也联合各警种力量展开毒品查缉和堵截——在“水上”,联合边防武警水上支队,开展“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在“陆上”,联合公安边防部门,构建起“边境一线堵、州内二线查、出州口子三线截”的防线;同时依托机场公安分局,严密查控,并强化对邮政、快递、物流等的管控。据统计,禁毒支队成立34年来,共破获毒品案件1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万余名,缴获各类毒品近50吨。
2015年12月,一个境外制毒团伙进入了禁毒支队的视线。在接到“有人在境外制毒后通过西双版纳贩卖至中国内地”的线索后,禁毒支队迅速展开了核查。由于狡猾的毒贩活动隐蔽、难寻痕迹,为了不打草惊蛇,支队民警经过2个多月的细致摸排才初步掌握了确有一团伙在缅甸佤邦进行毒品加工、且数量巨大的线索。禁毒支队随即成立专案组开展专案侦查。
为了摸清制毒团伙的情况,支队民警风餐露宿,对犯罪嫌疑人组织结构、社会关系等进行调查。历经近半年的侦查,在缅甸佤邦警方的协助下,专案民警最终摸清了团伙的具体情况。随着抓捕时机的逐步成熟,2016年5月18日,专案民警和缅甸佤邦警方联合行动,一举捣毁一个制贩毒加工厂,查获一批制毒设备,现场缴获冰毒244千克,制毒原料、配剂100余千克,抓获14名涉案嫌疑人。
“毒源在外”的形势不容忽视。为遏制境外毒品渗透内流,支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实施“走出去、打出去”战略,将侦查打击的拳头延伸出境,加强跨境禁毒执法合作交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禁毒支队便在缅甸第四特区开展“罂粟替代种植”,并被联合国推广为国际禁毒模式。尽管这项工作屡遭境外不法分子的阻挠,但支队民警们再现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不仅在铲除罂粟花的地方播种粮食,还扶持境外贫困人口,援建了中缅“禁毒示范小学”。近些年,通过不懈的努力,禁毒支队与周边国家党政、军警部门和边境口岸站点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国际禁毒合作的良好局面。
以参与侦办“10·5”湄公河大案为新的起点,禁毒支队积极配合国家层面建立湄公河流域执法合作机制,在中老边境建立禁毒联络官办公室,与境外警方开展禁毒会谈和会晤,不断巩固与缅、老、泰等邻国警方多边、多层次、多领域的禁毒国际执法合作。5年来,支队联合境外警方侦破跨国毒品大案39起,缴毒4吨,缴获制毒原料12吨,摧毁跨境贩毒网络14个,抓获毒贩127名。
“边境多禁一分毒,内地少受十分害。”如今,对内,专项打击各种涉毒违法犯罪;对外,加强禁毒国际警务合作的格局已在禁毒支队形成。
人民是禁毒的主力军
在坚持打击涉毒犯罪“抓大不放小”的同时,禁毒支队以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禁毒为抓手,构建起了一张“全民禁毒防护网”。
曼恩村委会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聚居的村寨,位于勐海县勐遮镇东南部,地处国道214线旁,距离县城10公里。曾经,毒品侵染了这里,不少村民深受毒品之害。如今,这里是“民间禁毒”的示范区,这得益于禁毒支队对民间禁毒力量的重视和推崇。
3月底的曼恩村沐浴着热带的阳光。在曼恩村委会的接待室里,外出回来的玉留才进屋便行了个傣家礼,给人热情、谦和、柔美的印象。只在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是曼恩村委会的村务监督主任,是一个“敢管、敢罚”的村干部。“像她一样的村干部,是民间禁毒力量的‘主力军’。”勐海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钱林说,正是村干部和村委会的积极配合与支持,让公安机关的禁毒工作多了一个‘抓手’。”
“立足村情在村规民约里加入禁毒内容,以‘硬性条规’来督促村民作为”便是钱林所说的村委会对公安机关禁毒工作配合和支持的一项有力举措。
在曼恩村委会的村规民约里,明确记录着这样的内容:“凡吸食毒品者,由村小组收回其责任田地,并处违约金2000-5000元;凡新出现的吸毒人员一律处4000元罚金,并劳动教养一年;凡发现属复吸者一律处5000元罚金,并送戒毒所强制戒毒;戒毒期间由村委会核实其水田面积后按500元每亩收取土地管理费,刑满释放4年内必须及时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尿检……”这些条款,每个村干部几乎都熟记于心,并严格依其执行。在玉留的印象里,依照村规民约罚的最狠的一次是曼杭混村小组的一个村民,“超过5天不来尿检,每超过一天罚了500元钱。”
执行村规民约以来,曼恩村委会依据村规民约共处罚吸毒人员75人,处罚金额120000元,不按时参加尿检人员64人次,共处罚金19300元,对复吸人员收回田地共6人12亩。“犹如一条高压线,村规民约时时提醒着村民三思而后行。”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民警,都看到了村规民约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除了村规民约,曼恩村委会建立起“三委”成员挂钩各村小组工作机制,形成了“村委会干部包干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干部包干吸毒人员”的分级格局,并由挂钩村干部和党员围绕禁毒工作重点,协助县、镇禁毒工作队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吸毒人员尿检普查、吸毒人员帮扶教育等工作。
岩某是曼恩村委会曼短村的村民。2015年,岩某因吸毒进了戒毒所,留下80多岁的奶奶住在多年失修的危房里。村委会了解情况后,各方协调,帮岩某家筹集资金,发动村干部和党员捐款,协调村小组的村民出劳动力,最终帮岩某家建好了新房。2016年10月15日,从戒毒所回来的岩某看着自家的新房激动不已,一个劲儿地对曼恩村委会禁毒专干、曼纳玛小组党支部书记岩帆说:“是你们帮了我,以后我再也不吸毒了!”
“约束和帮扶都只是手段,我们想要的是一个真正无毒的村寨。”玉留说。为最大限度减少毒品对村民的危害,曼恩村委会在14个村民小组组建了护村队。禁毒支队和勐海县公安局禁毒大队不断加强与护村队的联络、指导和对接,以确保护村队切实发挥出“协助公安部门加大禁毒工作整治力度,对在册吸毒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对村寨的可疑人员进行盘查;积极配合民警开展尿检工作,随时注意收集、掌握治安信息,有重大情况及时报告镇禁毒办及公安机关”的作用。
“每晚每个村小组都有2名护村队员在巡逻,每周149名队员集中巡逻一次。”钱林说。很大程度上,护村队是公安机关的“信息员”,对村里的涉毒犯罪形成了有力震慑。
如今,以“村干部敢管、护村队敢抓、村规民约敢罚”形成的防护网已在曼恩村委会全面铺开,并在全州得以推广。然而,除了“曼恩经验”,无数个禁毒先进经验也在形成和普及——“大排查、大收戒、大管控”专项行动、景洪市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曼根村“抓党建、促禁毒、抓禁毒、促发展”等模式正在落地开花。公安各警种协同作战、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国际大合作联合禁毒三位一体的“大禁毒”格局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支铁军的荣耀
建队34年,缴获各类毒品近50吨,仅2011年以来,缴获毒品40余吨,连续5年位居云南省第一……成绩是对禁毒支队“禁毒铁军”最好的佐证。然而,成绩背后,这支队伍还有更令人骄傲的荣耀——34年“零违纪”。
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成立于1982年,前身系西双版纳州公安处缉毒侦查大队,是新中国第一批缉毒力量。至今,34年过去了,这支队伍更换了一批又一批队员。然而,有股精神却始终未曾改变,那便是——正气。
从生命垂危也要死死抱住毒贩的柯占军到誓与毒贩抗争到底的后来人,从越是危险越冲在前的禁毒队长到不畏险难奔赴一线的普通民警,这股精神的传承总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并支撑、督促着支队的每一个人。
李正涛是禁毒支队的支队长。对这个长期工作在禁毒一线,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大哥”,支队民警这样评价:“研判线索时,他昼夜苦战,从不言累,吃透每个细节,打有准备的战;跟踪侦查时,他参与最危险的路线,给弟兄们强大的力量;抓捕毒贩时,他一马当先,从不退缩。面对狡猾的毒贩常常变换路线、变换方案的挑战,他总能准确判断、果断出击、机动处置、成功破案”。在支队民警心中,李正涛是榜样。
作为禁毒支队侦查大队的大队长,殷凡每时每刻都在督促自己要像李正涛一样有担当。这份担当,在殷凡的理解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侦查抓捕时的冲锋陷阵,一个是对队员的负责——“把人带出去几个就要安全带回来几个”。
殷凡最初干的并不是禁毒,在来禁毒支队之前,他在刑侦支队警犬大队待了11年。他与禁毒工作的最初接触,源自第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开展以后经常被抽调参与协助一些毒品案件的侦办。那时候,他便认定了禁毒这条路。
2011年1月18日,还在刑侦支队的殷凡经历了至今印象最深的一次抓捕。那天,他被抽调了和禁毒支队民警一起协助楚雄警方侦办一起毒品案件。行动中,根据事先拟定的方案,警方盯住了运有毒品的嫌疑车辆。在将嫌疑车辆堵住后,殷凡立即冲向嫌疑车辆的副驾驶座。就在殷凡打开车门的那一刹那,嫌疑人也准备从里面开门,一只手还准备抬起身旁的一把长枪。反应灵敏的殷凡一把按住了枪,发现嫌疑人准备逃跑,他又猛地扑向前,卡住了嫌疑人的脖子。之后,身材魁梧的嫌疑人再次挣脱,殷凡紧紧追上,抓住其衣服,几番徒手搏斗之下,殷凡最终制服了嫌疑人。
“抓捕的时候没想太多,后来才发现,那把被我按住的长枪已经上了樘。”再次回忆这段经历,殷凡说那简直是一次死里逃生。2012年2月23日,柯占军牺牲的消息传来,身为柯占军师哥的殷凡在痛惜之余,更加坚定了禁毒的决心,他再一次向领导申请调岗。2012年3月8日,殷凡如愿来到禁毒支队,坐在了师弟柯占军曾坐的位置。
“我们是一个队,更是一帮生死兄弟。”殷凡这样评价禁毒支队。也是在这样的“兄弟团”里,每个民警都在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相互进步着。
李峰是侦查大队的一名老民警,有着20多年的实战经验。如今,实施抓捕已不是他的强项了,但他的经验却是一个“宝藏”,在队里,他被视为“军师”,有关信息线索的获取,他的指点总能让工作“锦上添花”。
江华是2015年从派出所调来的年轻民警。到禁毒支队的这两年,为了掌握毒贩的行踪,他曾和队友在车上守了整整三天;为了处理一个案件,他曾常常加班至次日凌晨。禁毒工作的苦和累,他真切地体验过,但他没想过放弃,因为队友们都还在坚持。
一次抓获犯罪嫌疑人后,嫌疑人家属找到了民警冯明和他的同事,承诺只要他们放人,便给他们高额现金做回报。冯明和同事果断拒绝了。“我是一名警察!”冯明说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还是身为警察的坚定和自律。
忠诚、干净、担当,正是这样的正气,让西双版纳州禁毒支队保持了“34年‘零违纪’”。这是禁毒支队的骄傲,也是支队每个民警最大的勋章。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防范指导信息1563条,发现查获11名嫌疑人,破获各类案件27起。
连续4年来,三宝派出所被评为消防安全示范集体,连续5年在全局农村派出所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2016年,辖区破案率提升了11.3%,群众反映突出的两抢、伤害案件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上升到96%。